基礎瑜伽動作學
0% 已完成
基礎瑜伽動作學
[基礎瑜伽動作學] 這是關於人體動作與瑜伽動作的一門課。
不限於瑜伽人才適用,學生除了瑜伽老師,還有健身教練,物理治療師,醫師,還有一般練習者。
課程學習重點與收穫:不只是了解身體上的肌肉名稱,更重要是擁有分析動作的概念。
透過了解的過程,真正建立動作思考分析的基礎能力。
對動作能夠有更寬廣的思維。
跨專業的溝通跟自我學習能力。
持續學習溝通的連結。
延伸:瑜伽體位法解析及排序,鷹眼動作評估及問題排除。
基礎瑜伽動作學課程內容:
00 介紹
01_1 肌動學基礎 Kinesiology Basic
01_2 動作分析原則 Movement Analysis
02_1 脊椎 Spine
02_2 呼吸與核心 Breath and Core
03_1 上肢 Upper Limb
03_2 肩肱節律 S.H. Rhythm
03_3 手平衡簡介 Intro to Arm Balance
04_1 下肢 Lower Limb
04_2 步態中的下肢 LE in Gait
04_3 開髖簡介 Intro to Hip Opening
05_1 動作發展與穩定策略 Movement Development and Stabilization
05_2 動作控制與活動度 Motor Control and Mobility
05_3 筋膜與動作鍊 Fascia & Sling
06 總結
總時數:正課~20小時 + bonus ~6小時
[課後加碼 Bonus]
1 呼吸的應用
2 人體不對稱
3 後彎的迷思
4 平衡系統
5 瑜伽肌動學基礎
6 進階扭轉解析
7 骨盆至上延伸討論
8 內收肌訓練思維
9 脊椎中立的討論
10 步態解析下肢篇 (進階)
11 順位面面觀
12 DNS原則的應用
13 DST 動態系統理論
14 筋膜線步態瑜伽
15 呼吸專業指南導讀
關於這次的課程
形式:
線上錄影,基本上沒有技術問題都可以無限觀看。幾經思考,覺得線上錄影課其實是非常適合自我學習的模式,第一可以按照自己進度,不受時間限制,第二可以重複看,但要大家自己夠主動。
持續學習:
內容會持續增加,到現在彩蛋的數量已經差不多要超越正課了。
未來還是會持續補充,越早加入越划算。
適合學生:
最好上過我的課,想了解我的思考邏輯,未來也有規劃上進階課程。
內容會以解剖學,科學出發,但應用範圍以瑜伽為主,但原本瑜伽動作範圍就比較大,針對人體基礎動作也適用。
這堂課不是完全基礎,也不是完全進階,以實用為出發點。
同樣,以上每個主題分開其實都可以開很久的課,但這次內容完全是以我個人實際整合在教學上的認知跟實踐為出發點,所以不會是完整的理論課程,如果想要了解最完整的理論還是需要去上專門課程。
謝謝大家,課堂上見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關於學習解剖學】
解剖學是個好學問,我也非常喜歡它,而不管是什麼領域只要是跟身體相關的,我覺得學習解剖學是重要的。
但大家可能也常會遇到一個問題,就是一直一直學,上過不同的課,為什麼感覺自己還是不是能真的應用,特別在瑜伽領域。
或更慘的,每次上新課大部分的時間都依然在看肌肉接點,看完後也從來不知道記憶點跟重點在哪,只好再花錢上別的課。
因為比起健身,瑜伽的動作複雜非常多,門派同樣百家爭鳴,對順位的了解也不一定一致,還有一些歷史的包袱等等,所以我覺得兩個重要因素會影響學習成長的結果。
1 你到底跟誰學的
例如講比較極端的例子,你跟一個學校的教授學習解剖學,他可能是非常好的解剖學老師,但他完全不懂瑜伽,所以他的解剖學是他的解剖學,你的瑜伽還是你的瑜伽,最後沒有連結。
有時候1+1不一定會等於2,搭配的不好可能還小於2。
解剖學不一定等於瑜伽解剖學。
所以一開始如果你想學某些派系的練習,最好的方法就是直接跟該位老師學,因為他的教學涵蓋他對解剖學的詮釋跟應用。
2 本身遷移學習的能力
如果你有一定的基礎或是本身就會轉移學習抓重點,當然可以隨便上課,因為你會分辨哪些你需要哪些不需要。但通常一開始不太會有,所以選課就很重要了。
解剖學大哉問
1 要學到什麼時候 Why
永遠沒有停的一天,但要有目的的學習,目的可以是一直更新的。
你應該先問自己想學好的動機是?
2 如何學習 How
肌肉600多條,常見200多條,重點不是背,而是了解動作原則。
身體肌肉是筋膜相連,單純看一條肌肉落伍了嗎?不,這是一個溝通語言。
但學習思考的過程會相對辛苦。
3 怎樣算懂 What
能夠思考應用。
必須要練習,教學,檢討,最後重複這些步驟。
以終為始,不需要盲目的追求上課,除非你有那個本錢跟本事或目的,想清楚自己真正想先學好的東西,找到適合的管道學習,有名氣的大師不一定完全適合你,太難太簡單也不一定符合效率原則,聽得懂的,有連結才是比較需要優先選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