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rah Powers 內觀瑜珈:探究未知,祛化阻礙
2024 Oct 23 哲學與心法
前言
記得研習當天,很有緣早上搭電梯就遇到老師,完全看不出已經60歲了,果然內在能量修練得很好。雖然看起來我教學都屬於體位法為主,但是這些內在的修行或說人生意義的探索一直都是我持續在學習的,不管是透過書籍或是各種資源。
人生在世,到了某個階段不免要問幾個問題:
我是誰?
我為何在此?
我接下來要去哪裡?
意義何在?
而瑜伽本是一個身心靈的整體修行,它就是我們找到答案並且安住自身的多種方法之一。
瑜伽的樣貌
今天親身體驗老師的教學,我第一個的感動,是可能性跟多樣性。之前如果有研究過的話,會知道老師的瑜伽也跟她本身的佛法修行有所連結,但今天親臨課程,更發現今天陽體位法陰體位法,其實都只是個很小的工具,真正的核心,其實是老師本身修行的佛法,心理學,腦科學以及療癒領域的精華。
瑜伽,其實可以有很多種樣貌,怎樣算傳統?真的重要嗎?也許。
但我也相信我們需要不同樣貌的瑜伽,因為你不知道世界上會不會剛好有誰就是需要這樣的內容。
第二個的感動,是聽到常跟學生分享或寫過的心得,從老師口中再次被敘述出來,也是一種再次確認自己認知的感動。
AI
今天最最精華又流行的一段話,我覺得是 AI。AI是現在火紅的話題,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但我們今天生而為人,最需要練習的 AI 卻是 Awareness Intelligence。
其實所有內在修行的關鍵,都在這個覺察 Awareness。
我們的業力,創傷,習性,甚至想法都會讓我們產生種種的阻礙,例如各種的貪嗔癡,怠惰,懷疑等等。
而要去除這些障礙的關鍵,依照老師的教學可以簡單分幾個步驟。
第一,辨認出它。
第二,接納它。
第三,平等不批判。
第四,擬人化(就是把它跟本我抽離的一種作法)。
第五,悲心。
但更加簡單的整理,就是需要一定程度的覺察,辨認出它,但不把它跟自己綁在一起,創造出空間,這樣才能以一個旁觀者的角度去分析,找到最根本的原因,接著接納自己,或是有的會說與自己的內在小孩和平共處。
而正念修練,並不會讓我們遇到的事情一定變好,因為我們無法改變外在的事物,但我們可以改變的是我們對外在事物的看法跟反應,這就是正念修行的一種能力。
我看到
我容許
我接受
冥想與覺察
- Meditation 冥想讓我們知道我們是誰,了解本我。- Self-inquiry 自我探詢讓我們成長。
這兩天的內容,與其說是瑜伽,也可以說是一場佛法跟禪修的工作坊,但本來這些就是老師的專長之一,當然運用起來是如此的行雲流水。
老師也有聊到,她個人比較喜歡把這些內容巧妙的結合在一起,雖然關於老師運用到的氣功,道家練習,佛法,禪修,療癒,瑜伽等等每一個主題都可以有非常深的研究。我個人也很喜歡這種風格,也呼應昨天講的,多樣性跟可能性。
延續補充昨天的主題,這些練習修練,無非是要讓我們培養出敏銳的覺察 awareness。
為什麼呢?
人都會喜歡分類排列,例如課堂講到的五種障礙,但說老實話類似這種形式在瑜伽跟佛法裡面也非常多,例如五毒,三毒。
針對老師提到的五種障礙,遇到躁動或怠惰,我們可以用體位法的方式去應對,面對嗔厭,要回到內在找出根源處理,面對懷疑,要培養能習慣面對未知的心智,面對貪求,可能必須更進一步的正視需求,判斷出是哪一種的貪求。
貪求是壞事嗎?
欲望是壞事嗎?
在之前 Sadguru 的內在工程課程裡也同樣提到,慾望 desire 是讓人進步的動力,我們不應該把它視為壞事,但無法控制收回的慾望可能就是壞事。
而有了面對的方法,要能夠真正運用到這些方法,第一件事依然是"覺察",只有你有能力覺察,才能有後續的行動,不然就會一直陷入無明的狀態。
It is what it is.
最終的狀態,就是能夠帶著覺察去洞見各種事物或情緒的本質,當你能夠探究到根源,那通常解答也容易自然浮現,不過這都需要練習,所以老師也都帶著我們一一的舉例練習。
但大原則我覺得就是那樣,覺察。
自我探詢
而自我探詢的步驟,也大概可以分四種。I am
I am aware of
I am aware
I can be both aware and feel a disturbance
簡單的分析就是從覺察出發,到分離 detach 你與你的困惑跟障礙,不讓它變成你,這樣才能從客觀的角度去了解或分析。
另外老師也提供了一段非常有用的心法,透過冥想的練習,讓我們保有智慧,放下三種事情。
1. Fixing
2. Comparing
3. Judging
每次教課最常被問到的問題類型就是,老師我左髖比右髖不開該怎麼辦(應該被問過超過20次以上,每次有新同學都會被問一次)?
如果繼續往內挖,可能的原因就有很多,例如,你想要修好它因為你覺得那個是壞掉的?但人體本來就是不平衡,為何想要修好它呢。
或是你會想跟別人比較,所以你想要讓你的髖更開。
抑或是你已經在自我批判,覺得這樣不是一個好的練習者或老師。
即使再進一步講,的確有可能有方法可以練好,但面對的心態是如何其實就有差別了,不執著的努力,跟執著的努力在心智上產生的效果是天差地別的。
回到一開始講的。
人生在世,到了某個階段不免要問幾個問題:
我是誰?
我為何在此?
我接下來要去哪裡?
意義何在?
答案就是:
Meditation,透過冥想讓我們知道我們是誰,了解本我。
Self-inquiry,透過自我探詢讓我們成長。
也許我們就能夠更向生命真正的意義前進吧。
老師的分享
分享一下老師講座講的,4個改變心智(讓我們更接近道)的思維:1. Life is precious
2. Everything is impermanent
3. Karma and consequence
4. Suffering is not knowing our boundary-less self
生命是珍貴的,每天醒來跟睡前都要提醒自己這件事。
生命充滿無常。
一切的事情都會有因果。
如果沒有意識的被困在慣性的輪迴中,這就是痛苦的來源。
(老師網站裡的原文)
1. Thinking about appreciating this precious human birth
2. Thinking about death and impermanence, that the opportunities we have now with this precious life are not going to last
3. Thinking about the laws of karma in relation to cause and effect, and how our choices and our behavior intimately affects what we experience
4. Thinking about how suffering arises due to identifying with our negative emotions and our sense of separation from the immediacy of life, and thinking how unsatisfying this is. This predicament we are all in is called Samsara, meaning going round and round; repeating habitual patterns out of ignorance or unawareness of what we are doing. This fourth one is thinking how we would like to be free of Samsara.
願我們都能透過修行,找到身心靈的平衡,並且藉此利益自己以及眾生。
~ Moving freely is Living freely ~
願我們都能透過動作,身心相連,找到內在的自由。
0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