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與脊椎
2024 Oct 23 動作的藝術 解剖學與練習
前言
在大多數人的觀念裡,脊椎是需要穩定的,但偏偏在瑜珈練習裡卻常出現超越常人,甚至看起來有風險的練習動作,我們到底該如何判斷怎樣練習才是正確的呢?
說到脊椎,大家應該都對脊椎力學大師 Stuart McGill 不陌生,也剛好他跟對解剖學也很瞭解的陰瑜伽導師 Bernie Clark 合開過一堂課「Your spine, your yoga」,從裡面的對談跟討論中,其實有很多通用的概念。
這是他們對談的片段:
5個重點討論如下:
Spine: stability over mobility
脊椎的主要功能,應該是先求穩定,再求動作,穩定中做動作。
不管是從發展肌動學來看,所謂的矢狀面穩定的重要,或是任何動作發生前的前饋系統反應,甚至比較通俗的核心穩定,四肢發力,再再都顯示其實脊椎是比較需要穩定的。
而有了穩定後,才在穩定中求適當的活動度。
但在瑜伽的練習中,似乎容易被認為活動度是第一要件,這也許會違反了當初脊椎被設計的目的。
我們需要動作,但也許更需要穩定為先。
但是相反的,過度僵硬的脊椎,失去正常的動作也有可能反而造成動作障礙跟疼痛。
Everybody is Unique
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不只是在人方面,包含你的骨頭也是。
我覺得在教授或學習解剖學的時候,除了教科書上的標準範例,另一個最重要的內容就是「人體變異性」。脊椎的構造,骨盆的構造,其實存在著不少的個體差異,骨頭的構造也會影響最後體位法能夠達到的深度。
舉後彎當例子,後彎脊椎要做出延伸的動作,光單純考慮椎體結構在矢狀面可以造成影響的就有:
椎體長度
椎間盤的厚度
棘突的厚度
棘突的長度
棘突走向的角度
有些人天生空間較大的就容易做出很神的後彎,如果剛好你是結構上很快就卡住的,練到死剩下骨頭,後彎的角度還是一樣不會改變。
這件事隨時要謹記在心。
了解這件事,我們就會真正知道而且接受,不是所有的動作都靠練習跟努力能夠達到,特別是瑜伽體位法。
底下這張圖來自(細節可以點進去看):Asymmetry in Twists
Stress management
任何動作都會產生壓力,而壓力不一定是壞事,只要它不過量。
所以在練習的過程中,我們隨時要對身體甚至心理的壓力保有一定的覺察。
而在動作中,壓力平均的分配是很重要的,例如關節中軸化的概念,或是瑜伽後彎練習中,試著把壓力平均分佈在身體不同位子,會比集中到一點的好。
如果有負重時,脊椎會比較需要保持在接近中立的位子,反過來當外在負重相對低,脊椎就可以處在較偏離中立位的位子工作。
像是三不五時就會被拉出來討論(戰)的 Jefferson Curl ,不要說重訓了,連沒額外負重的瑜伽前彎依然會有滿多人覺得那種彎法有風險了,何況是負重。
不過原則以外,要考慮的是個體差異跟訓練狀況,如果那個人經過訓練,且當下的負重對他的身體來說,是適當的壓力分配,那也許就不一定危險。
前陣子 McGill 大師的書也有中譯版問世,也引起了一波討論。
但討論時也許可以思考的是:
1. 那本書的內容是什麼時候出的(2005)
2. 他針對的對象到底是怎樣的族群
有些朋友也看過書,對裡面一些內容覺得疑惑,例如有些段落說皮拉提斯跟瑜伽有風險。
但如果考慮他也許是針對已經有下背痛的患者,那他們 stress management 的標準可能就要嚴格一點,所以才會覺得那些"脊椎不中立"的動作有風險。
但反過來說,如果是一般人,也必須要遵守如此嚴格的標準嗎?
應該不用我說,也已經有其他大師發表過意見了,大家也可以思考一下。
壓力管理就是風險管理,對每個人可能都有不同的風險係數。
hollowing vs bracing
他們也討論了如何穩定腰椎的策略。
以前會覺得需要hollowing把肚子往內收,有啟動腹肌這樣才能穩定腰椎。
不過後來更多新的研究也證實 bracing 使用腹內壓的方式反而較能穩定腰椎,就像是腹肌是收縮,但是是離心收縮狀態,在運動中隨著不同的強度是可調節的,這在 DNS 的課程裡是重要的基礎。
Bandha
有趣的一幕是當 Stuart McGill 使用啟動腹內壓的 cue 帶領學生做動作時,他說了推出來的力量不需要刻意,就2%,同時 Bernie Clark 也補充這就像是瑜伽中的 Uddiyana Banhda,而 Bandha 就是很精細的啟動,呼應2%的說法。
當然說到 Bandha 還有很多不同的說法,例如 Doug keller 會說 narrowing the hip points 等等。
各家練習跟解釋的方法不一定會一致,可以大家自己去體會。
結論
也許看似都是很簡單的道理,但就是越簡單反而大家常常忘記。
不過最大的啟發,還是看到這兩位不同領域的大師,能夠針對一個主題各自發表自己的看法,反而能讓科學跟瑜伽有更好的結合,真心覺得這種跨界對談真的很棒。
在學習的過程中,我們不可能完全對,但也要持續的學習跟修正,才能練得更好跟教得更好。
「Always is always wrong, never is never right.」
重要的要默念三次,這段話真是很棒的提醒啊。
~ Moving freely is Living freely ~
願我們都能透過動作,身心相連,找到內在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