薦髂關節與薦椎動作 - 跟瑜伽練習有什麼關係?你需要知道什麼?
2024 Oct 11 解剖學與動作的藝術
前言
薦髂關節 SIJ 是承上啟下的重要樞紐,透過結構,韌帶以及肌肉筋膜產生多重的穩定機制。
一般來說動作幅度大約2-4mm,或是介於2-5度附近。屬於微動關節。
跟瑜珈練習又有什麼關係呢?
薦椎的動作
- 矢狀面Nutation 點頭,薦骨相對髂骨往前轉,或是髂骨相對往後轉,主要動作產生者是多裂肌。
此動作也會繃緊大部分薦髂關節的韌帶,所以是相對穩定的位置。
Counter-Nutation 反點頭,薦骨相對髂骨往後轉,或是髂骨相對前轉,主要動作產生者是骨盆底肌群。
此動作會繃緊後薦髂韌帶,但相較於點頭的位置來說,反點頭相對不穩定,所以這時候肌筋膜系統的穩定功能就相對重要。
- 斜軸旋轉/扭轉
除了前後的點頭,薦椎還會扭轉或說旋轉。
如果在薦椎後方畫一個X(不是記憶裡),從右上方到左下方稱為右斜軸。
順著右斜軸的方向,薦骨可做出左邊向前點頭,右邊反點頭,這稱為右斜軸上的右旋轉 R on R,此為正常的動作 (L on L 同理可證)。
而其實在走路時,本來就需要薦椎一邊點頭一邊反點頭以及交替動作,所以反點頭並不是什麼有問題的動作。只是剛好在瑜伽練習的時候,有非常多的大範圍動作,例如深度前彎後彎,極度開髖扭轉等等,這些往往容易超過薦髂關節正常的微動範圍,進而造成疼痛的可能。
完整的動畫說明SIJ動作
薦椎的動作控制
在瑜伽的練習中,我們要怎麼看待薦椎的控制?
根據不同大師們的觀點來分析,基本上可以分兩個角度去看。
覺得薦椎可以被控制派
例如啟動多裂肌可以啟動點頭,可以幫助穩定薦髂關節。
同理如果啟動骨盆底肌,理論上會啟動反點頭。
但問題來了,這些屬於非常細緻的動作,2-4mm,就類似所謂 mula bandha 的討論,骨盆底上提的力量到底要多大,或多小,不然很有可能當你覺得啟動了卻早就啟動過頭,就像錯誤練習凱格爾運動造成反效果一樣。
同理,啟動多裂肌進入點頭,或是早已做過頭帶入豎脊肌增加過多腰曲。
當你覺得有動的時候,可能早已動過頭,所以要練習的話,還是要了解它應該是一個非常精細的動作。
或是反過來,我們可以靠髂骨骨盆的動作,例如在某些擺位的髖內轉或髖外展可以幫助髂骨入口縮小,來幫助薦椎穩定,因為比起薦椎的動作控制,髂骨的控制應該相對明確。
覺得薦椎不太可以被控制派
基本上把薦髂關節當作微動關節的話,跟其他關節的動作相比,薦椎跟髂骨的動作可以視為一體,但前提是整體的動作控制是好的。
例如多裂肌的功能是否正常,骨盆底肌的功能是否正常,甚至呼吸核心髖穩定的能力是否正常。如果正常,這個薦髂關節的穩定應該要自然發生而不是要有意識的控制。
因為薦椎是被髂骨所限制包圍住的,到底是薦椎影響髂骨多,還是髂骨影響薦椎多,可以思考一下。
而瑜伽動作相對大,做到後面的角度,薦髂關節都會面臨一些極限的擺位跟應力,不會乖乖停在點頭的位子,除了關心怎麼開始,也要關心怎麼結束。
同時反過來思考一個多裂肌失能,核心控制不佳的人,這時候有意識的啟動前點頭真的能讓多裂肌好好的工作嗎?這是個問號。
當然這不代表忽視薦椎可動的事實,只是我們可以有意識控制,練習或檢視的到底是什麼,或是有沒有其他切入的角度。
如果是已經卡住需要處理的,就暫時不在此篇討論範圍。
結論
最後,依然要考慮個體差異。
如果A方法對你有效,那就是適合你,如果沒效,也有可能沒效,你也許可以思考一下還有沒有其他可能,例如是否核心控制的起始位置就不佳,在不好的地基上做動作想當然效果不會最好。
回到練習,還是要隨時注意自己的狀態,感受到明顯拉扯或擠壓的感覺,就要降低強度或是退回一點,這些都是身體的訊號。
或是參在一起,確認自己的基礎核心呼吸等等都是良好的,再加入細緻的薦椎控制可能是最好的解答。
到底怎樣最好,當你有更完整的了解後,還是需要自己去嘗試看看,畢竟瑜伽最終還是體驗的練習阿。
了解薦髂關節的動作後,也可再複習一次:瑜伽後彎時:臀大肌迷思?要夾不夾?
~ Moving freely is Living freely ~
願我們都能透過動作,身心相連,找到內在的自由。
更多即時資訊跟互動也歡迎追蹤:
IG Aken Yoga 阿肯師的瑜伽隨記
粉專 Aken Yoga 阿肯師的瑜伽隨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