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習如何學習:六個層次的思考幫助你獨自升級
2025 Apr 09 經營成長 教學隨記
內容目錄
為什麼「學習如何學習」才是真正的升級關鍵
很多人會常問:「要看哪一本書/上哪一堂課才會變強?該有怎樣的學習規劃?」當然這些都沒錯,但在我多年的教學跟學習經驗中,我發現真正讓我產生明顯升級成長的,往往不單純是「換了一個老師」、「學了一個新系統」,而是——學會了怎麼學習。
看起來似乎像繞口令,但學習是有層次的,而且學習的方法也是可以學習,且必須越早學習越好。
這也是我最想與你分享的事。
雖然我還沒正式開始培訓老師,但這幾年看著一些跟著我練習很久的學生,慢慢地從參與者變成主動的觀察者,甚至能夠開始帶領別人,我越來越清楚一件事:
學會學習,比學什麼還重要。(當然跟對人學也是重要)
今天這篇文章,就想帶你走進「幕後」。
從一個教學設計者的角度,分享一堂課的設計背後是怎麼思考的、怎麼安排的。
同時,也希望能讓你開始意識到,身為學生,我們可以如何更有系統、更有策略地學習,讓每一次接觸知識的機會都發揮最大的效用。
這不只是關於「記住更多內容」,而是關於——
你如何透過學習,漸漸成為那個你想要成為的樣子。
學習的六個層次
我把學習如何學習拆解成六個層次,從簡單到複雜,你也不妨檢視一下自己看到哪一層。同時,身為學習者可以如何應用到自己的練習跟教學。
以下我們就以一堂課當範例,假設是一堂開髖課。
初階|抓重點:從資訊海中篩出最明顯的鑽石

最初接觸一門課時,資訊量往往龐大、雜亂。
這時候,能不能快速辨認出對自己有價值的內容,就決定了你的學習效率。
你也許會記得老師說:「這個動作要注意膝蓋方向」、「這個順序會讓髖更容易放鬆」、「這組串聯可以保護腰椎」……。這些固然重要,也是可以學,但重要的是背後的情境。
例如,這一堂是開髖主題,至少你會先認知到所有知識的堆疊都會圍繞這個主題。
清楚了後,才延伸到這一層最重要的能力,辨識力。
前後串聯,才會知道,這一堂是開髖課,這個重點跟開髖有關係,這個動作可以幫助我,我可以記起來,或是拿來教學應用。
如果你還常常覺得「每堂課都很棒,但下課後不知道到底記住什麼」,那就代表你還在這一層掙扎——沒有關係,這是每個人都會經過的階段。
簡單的挑出一個,或是三個亮點,你在這一層就已經做得很好了。
初中階|抓思路:建立知識架構的脈絡感

當你開始不只關注單一動作或訣竅,而是開始問自己:
- 為什麼老師這堂課從仰躺開始?
- 為什麼前面要做這些暖身的動作?
- 為什麼後面才放進站姿串聯?
你就進入第二層了。
這層的學習重點,是「看見設計邏輯」起承轉合。
也許可以從第一層找出的亮點開始延伸,例如老師在這之前做了甚麼安排,在這之後做了甚麼延伸。
一樣是開髖直劈,這樣編排跟那樣編排的差異在哪裡等等。
你不只是記住了內容,而是開始理解課程的起承轉合。你開始建立屬於自己的「線性學習地圖」。
這也會讓你在之後複習時,更知道從哪裡切入、哪裡需要補強。
甚至也可以當作一個小模組來練習或教學。
中階|高解析度:從模糊到清晰的轉換

當你熟悉了基本的架構與重點之後,眼睛開始有了「解析度」。
這時候你再回來看一樣的課,會發現:
- 原來老師雲淡風清講的某句話,其實藏了一個很重要的觀念
- 那個看起來簡單的串聯,其實每個轉換都環環相扣
- 甚至連老師的語氣、停頓、手勢,都是教學的一部分
這一層的學習,是在進行「畫質升級」。
模糊的輪廓變得立體、有細節、有層次。
例如原本明確的亮點,從1個變成了5個。
原本看到的脈絡從3個步驟,變成了6個步驟。
進步不一定來自新內容,而來自你看得更細、更深。
抓重點跟起承轉合,也是有分層次的。
不過可惜的是,它無法透過短期重複觀看得到明顯的進步。
很多時候是同個內容,過了半年一年之後,才會有新的體悟。
這完全正常。相信不少同學也非常有同感。
但也代表已經是升級到中階了。
中高階|舉一反三:從單一問題到多元應用

再來,進入中高階範圍。
到了這一層,你不只是吸收,而是開始創造。
你會開始:
- 把某個概念從開髖課拿去用在後彎課
- 思考如果把這堂課顛倒順序,會發生什麼事?
- 開始組合出屬於自己的版本,甚至設計新的練習
這就是「舉一反三」的能力。你看見了知識的可延展性、可組合性。
而這層最重要的突破是:課程是你的養分,但同時你也能自己主導練習,甚至創造新的內容。
很多我自己的教學也是這樣。我有一個中心思想,但是其實那個概念並不是只有一種表達方式,我可以在不同的情境跟目的下轉換我的教學方法。
給大家的建議,就是可以開始慢慢地嘗試。
當然一開始經驗不足,可能會不甚完美,但是總是要開始。
高階|找到核心邏輯:穿越形式,直指本質

最後一階,真正厲害的學習者會開始問:
- 老師設計這堂課的「背後邏輯」是什麼?
- 他為什麼選這個組合?為什麼在這個時間點講這句話?
- 這整堂課的核心概念是什麼?如果用一句話總結,會是?
看似又兜回一開始的亮點,但是這層已經不再只關注表層技巧,而是看進老師的腦子裡(不是國有器官打開大腦那種)。
你開始理解:課程是一個載體,真正的東西是背後的設計思維、經驗、信念與價值觀。
這層的養成需要大量觀察、對比、對話,還有自身的練習經驗。
才能看懂老師為何這樣安排?背後的思維邏輯是什麼?以及老師是運用了甚麼的觀念跟想法。
但這個放在高階的原因是,通常也不簡單。
除了單純從課程當中拆解吸收以外,更重要的是課堂外的知識累積到什麼程度。
因為通常一堂課的展現跟編排,背後不但要累積基本的核心知識,還有老師個人難以取代的經驗。
必須吸收很多的點,線,面,最後才能描繪出最立體的知識網。
持續學習|一層一層探索:回到自己與知識的關係

最終,學習不會結束。
你會發現,每當你覺得自己「已經懂了」,再過一段時間回頭看,總還能再看到新的東西。
這不是因為內容變了,而是你升級了。
你的狀態、視角、體驗都在推進,這也讓你與知識的關係不斷轉變。
學習是一個螺旋式上升的旅程。
每一層都會回來,但都會以不同的你,重新經歷一次。
真正的學習從不是「會了就結束」,而是「再走一遍,更深入」
最後,又是回到持續學習的飛輪。每一階段都可以層層深入,最後自己也會透過這些過程,更加了解自己,最後發展出屬於自己獨一無二的知識宇宙。
結語:成為自己的老師
就跟我獨自升級一樣。你不需要永遠有老師帶著走,每一次學習,其實都是重新認識自己。
一個成熟的學習者,終究會走向「自學」——
不是離開老師,而是讓自己也能成為一個老師,一個能觀察、設計、整合與創造的人。
真正的學習,是你一次次回來看同一件事,卻能一次次看見新的世界。
這不只是一種能力,而是一種自由阿。
以上,已經把關鍵的秘密都分享給大家啦。
當然如果找不到東西拆解或基本核心知識,也歡迎去官網找自己有興趣的課程學習喔。
阿肯師線上課
~ Moving freely is Living freely ~
願我們都能透過動作,身心相連,找到內在的自由。
更多即時資訊跟互動也歡迎追蹤:
IG Aken Yoga 阿肯師的瑜伽隨記
粉專 Aken Yoga 阿肯師的瑜伽隨記
0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