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oug Keller 100小時瑜珈進階師資培訓 Optimal Aging
2025 Sep 01 瑜伽練習與教學 進修心得 哲學與心法
內容目錄
跟了老師的線上課已久,這次剛好可以有機會實體參加老師的進階100小時培訓。
也能夠近身跟老師學習,觀察很多細節跟得到啟發。
更重要的是感受老師如何以身作則,成為一個現代瑜伽行者的典範。
以下是每天的心得紀錄。
通常第一天的開始最重要, 因為老師會講最核心的概念,
而這次的主軸之一就是:「Movement」
從哲學,生理學,解剖學, 身心學的角度來說, 動作是重要的連結。
也呼應了我一直以來的主張: Moving freely is living freely 啊啊啊啊啊
看到自己教的跟講的東西一直有出現, 也是很感動。不過講義超級厚就是了。
每個階段有每個階段可以學習的。
其實就內容來說,有些之前當當教過,有些也在其他課程中學過了。
但現在再來上當當的課,重點就是拉遠看視野,拉近看細節。
例如一路跟課到現在,也看到當當漸漸的在建構心中理想的瑜伽畫面,
越後面的內容越是整合跟廣闊,認真要拆解來看的話,絕對都是海量的知識跟經驗去蕪存菁的結果。
這個過程,我覺得也是每個人可以學習的。
再來,細節。
今天特別有印象的是,在QA時間,現場的同學提問後,
老師突然出聲打斷翻譯,因為他說剛剛的提問線上同學可能沒聽到。
代表老師是非常專注在現場的狀態,包含注意到有線上的學生存在,
這跟之前上聲音課阿右老師講到的一樣。
另外雖然只有超級一小段,但不知道有沒有人也跟我有一樣的感想。
當當完美敘述了,在瑜伽中商業,專業,志業的完美結合。
本來學術,專業,商業就是密不可分,互相影響的,實在不須分那麼細。
但要清楚自己現階段的狀態跟目的就是了。
剩下的關鍵字,其實熟悉到不行,也是教得非常多,就不贅述了。
順位
排序
關節
筋膜
神經系統
本體感覺 內感覺
手印
風息
出世入世
動作的價值 比你想像中的還高
今天老師分享了一個故事,來呼應探討瑜伽是什麼的主題。
老師說他曾經有次去紐約上課,因為他很喜歡那個老師,
所以他都會從郊區坐車到市中心去上課。
那個老師是愛楊格派的,客廳的小教室空間不大,
大概就塞6-8個學生,老師有時候去還要在瓦斯爐旁邊練習。
但有天上完課後,雖然強度不算太高,心理上還是覺得有點累。
不過走出教室,在紐約市中心的街頭
(如果大家有去過或看過電影,應該都很體會那種高度緊繃,吵雜,混亂的感覺),
但老師卻感覺一陣平靜。
那種平靜不單純是他隔絕自己不受影響,
而是感覺他跟當時的紐約市是一體的。
所以好像練完瑜伽後,有一個幸福的泡泡壟罩他,
這時候看到什麼都覺得很和諧,原來這就是瑜伽的狀態。
當然,後來泡泡就越來越小了。
這也呼應到老師提到的瑜伽哲學。
瑜伽經裡談到的瑜伽哲學,探討的是瑜伽是捨去的過程。
捨去肉身,捨去呼吸,捨去感覺,捨去理智,最後變成某種三摩地的狀態。
記得很久前有一堂老師的講座,當初留了一個伏筆沒回答:
如果三摩地是甚麼都沒有的狀態,那你還想要嗎?
這時候就帶出了 Tantra 譚崔的哲學。
簡單說,譚崔講的是擴張,擴張內在,
同時也擴張外在,直到內外合一,這就是瑜伽。
代表瑜伽可以是入世的。
老師比較喜歡這個說法,我也是。
我也喜歡在瑜伽課後邀請同學感受一下自己的狀態,上課前後對事情看法的感覺等等。
通常很奇妙的會發現,其實客觀地來說,什麼事情都沒改變,改變的是自己。
所以這又呼應回一句經典的金句:
瑜伽改變的,其實是自己的內在。
當自己的內在可以無限擴張與包容,這就是瑜伽講的真正合一。
就是他身體力行展現出的真實。
他不會單純為了維護所謂瑜珈圈的和諧?
而失去自己的價值觀與判斷。
例如常常在QA中會發現,
老師針對部分網路上很紅的說法,
非常有傳統的瑜珈練習法,
都會有自己的“看法”。
包含 Wim Hof method,
包含某派系的順位要求,
某派系對於排序的堅持,
他都能講出自己的看法,
不會因為他已經是個地位崇高的老師,
而只會講“政治正確的語言”。
但老師也不是隨性亂講的,
到底他的觀點是基於科學研究,
經驗法則,引用哪裡的資料,
甚至只是個人看法,他也都會講清楚。
如果要說有什麼我可能學得不錯,
應該就是這個誠實豆沙包的特質吧。
但這個真實的原則,
其實也可以應用到體位法教學。
深臀症候群,跑者膝,
X型腿O型腿或是各種你想得到的症狀,
到底該怎麼處理?
如果你關注的只是表面的名詞,
那你可能需要學100種處理症狀的方法。
但反過來,如果你可以看到那個“真實”,
包含人體解剖構造以及肌動學的真實,
再搭配眼前這個學生展現出的真實,
通常解決方法都是非常直接了當的。
瑜珈是個讓我們學習照見真相的過程,
在體位法練習是如此,
在生活中哲學上也是如此啊。
老師有意識的透過現代實證的科學,來加深相對抽象瑜珈經典的連結。
畢竟在古代,瑜珈可能是種口耳相傳,師徒制,甚至偏經驗抽象的敘述。
身為現代的練習者,單純透過閱讀經典可能相對難以真正體驗。
而也因為瑜珈的博大精深,很多以前無法被驗證的內容,也慢慢的能夠被證實。
例如筋膜,例如神經系統,例如心念,甚至什麼是身心靈連結的意義。
像是透過對解剖學跟呼吸動力學的了解,
也許我們可以辨識奧義書跟譚崔中,
對吸氣吐氣敘述的矛盾之處,
我們可以選擇怎樣的理解法。
同樣針對瑜珈解剖學的意義的目的,
也許也可以更加清晰。
當然,我們追求真實。
所以對於違背人體解剖學的內容,我們必須更有意識的選擇是否要接受。
同時我們也應該保留一些空間,
在專注解剖學的過程,
也不要忘了本質上,
瑜珈練習的目的與經驗的重要。
這樣也是某種程度的心不離道,Brahmacharya,心不離瑜珈吧。
簡單講是這樣的:
老師試著透過現代的科學,去連結古典的瑜珈,讓我們可以更加接近瑜珈的體驗。
那在這麼多的來回討論中,到底瑜珈是什麼?
瑜珈是要追求傳統的唯一經典,還是可以與時俱進的。
簡單的答案,瑜珈應該是與時俱進的。
就算是在瑜珈本身的發展上的,也會出現不同的看法跟轉變,有點非常古典的會強調自己的絕對教義,但也有其他派系像譚崔,強調的是可以不斷的進化。
因為瑜珈最終,可能是一個個人體驗的狀態,雖然如如何解釋這個狀態,可以有不同說法。
所以各種的練習,都是導向“那個”經驗。
而當科學跟瑜珈碰撞在一起,即使我們要了解科學的嚴謹,但也不能忘了最終我們是要導向某種瑜珈的經驗。
所以我們必須透過學習 Svadhyaya,精進瑜珈,瑜珈本身可能也說一個 Svadhyaya 的轉化過程。
身處現代的你我,也都是這轉化的一部分,某種程度也可以說,你我都是瑜珈。
但老師也提醒一點很重要的,就是正向的意圖,如果沒有正向的意圖,各種的練習可能最終都會失去熱情。
那回到現實生活,瑜珈的正向意義到底是什麼?
我特別喜歡老師今天講的這句話:
留給大家慢慢品味。
現代普遍對瑜伽的看法,都是合一,和平,出世。
但之所以會這樣認為,單純就是因為自己認知的侷限。
就像瞎子摸象一樣,因為你摸到什麼,就覺得是什麼。
那瑜伽到底是什麼?
就歷史的發展,它可以分做三個部分。
第一個面向,最古老的瑜伽發展,其實是為了國家,為了戰爭,為了勝利而生的控制哲學。
在瑜伽被廣泛認知為靈性修行之前,其實瑜伽就是政治學。
所以現在如果還有誰在跟你說:嘿!瑜伽老師怎麼能談政治呢?
你可以大方的跟你講,你可以好好去讀書?!
所以瑜伽,yoga,就是連結戰車跟馬的工具,使它可以被控制去戰鬥。
同時它也是控制社會的手段,甚至包含階級的概念,
最終為了打贏戰爭,佔領鄰國,
所以國內的人民才得以享受某種程度的和平。
這是最早的瑜伽。
第二個面向,轉向個人。
一方面可能是想脫離這種龐大社會的牽制,或是單純想把注意力放到自己身上。
像是苦行僧,出世的修行者一樣。
所以這個面向的瑜伽,就稍微接近也許大家認知的那種,自我昇華或解脫的練習。
把向外的控制與和平,轉進了內在的控制與和平。
第三個面向,來自薄伽梵歌。
他提到瑜伽士,某種程度來說也有社會責任。
所以除了讓自己好以外,如何讓社會更好也是需要被考慮的。
同時瑜伽也是外交,說服。
就像 Krishna 一直說服萎靡的 Ajuna 要起身戰鬥一樣。
而後來這些概念也慢慢地被融合,變成現代瑜伽的雛形。
如果要連接到瑜伽與商業的話,也說得通。
既然瑜伽本身就是說服,那商業行銷某種程度來說,也是瑜伽的練習。
當中特別有趣的,是叛逆的譚崔 Tantra。
它以瑜伽的核心哲學為基礎,除了願意不斷演進,同時它也嘗試打破不必要的束縛。
因為它覺得那些束縛,才是限制人們無法達到真正解脫的原因。例如階級,例如 Dharma,甚至男女之別。
當然後面有些被濫用的部分,大家才會有那麼多的負面印象。
但它本來的出發點其實是很值得思考的。
我相信老師本性中應該也有些叛逆因子,所以老師自己也說他特別喜歡譚崔的說法。
這麼一說,我覺得我應該也是87分像,因為我也常常會想懷疑很多傳統的說法。
講回來譚崔對瑜伽的看法。
例如瑜伽合一的概念,有的人會認為是二元消失合而為一。
或是有兩個明確的不同標的,透過練習讓我們變成它或祂。
但譚崔提到的概念稍微不一樣,是擴張。
所以當你擴張的夠廣,才能夠包容更多人事物,成為一。
而當合一後,沒有二元分別,才能消除恐懼。
就像心經講的: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這時候想起網路上常看到的討論,都叫大家要跳脫舒適圈。
如果以譚崔的說法,在瑜伽,我們不這麼做。
我們只擴展同溫層跟舒適圈阿!!!
接下來我還是要稍微講一下重要的哲學,
講義的部分在後面,可以不用翻,只是"稍微"講一下。
... 然後就講到了下課。(實在是太開心了)
今天延續譚崔 Tantra 中對瑜伽的定義跟意識的討論。
古典瑜伽是基於二元的理論,有一個真我,有一個小我。
所以我們必須破除小我的幻象,回歸真我,這就是解脫的過程。
但是譚崔說:nonono,這應該是三者並重的三角關係。
包含知者,被知者,以及知的過程 (這就帶出意識的重要)。
簡單的說,沒有身體,沒有意識,那我們根本就不存在。
所以瑜伽的練習,除了是持續演進的,瑜伽的練習也是體驗跟覺知的過程
如何達到"知"的狀態,簡單來說有兩步驟的功法。
1. Prakasha 照見
2. Vimarsha 反映
例如我們必須主動地去體驗某些事物,關注某些事物。
就像刻意打一個聚光燈一樣。
但單純這樣還不夠。
重要的是第二階段,反映。
透過觀察體驗這些事物,我們內在反映出什麼?
這才是瑜伽開始的過程。
這個體驗可以有非常多的層面,就像瑜伽的功法也是五花八門。
體位法,呼吸法,冥想,手印,梵唱,
某種程度來說,都是為了要引領我們進入體驗。
而透過這些體驗,主要有兩個功能。
第一,可以在潛意識層清理部分的印記 samskara。
在現代心理諮商,我們必須挖出問題,或是其他身心靈也有強調挖出祖宗18代的問題來處理。
但是在瑜伽我們不那麼麻煩,我們直接把 samskara 這些種子拿到平底鍋上,開火烤一烤,他們就沒作用了。
第二,這些體驗也是在意識層,讓我們觀察自己的各種思考模式或反應。
一個比較現代的例子,就像是無論任何事情發生在你身上,事情通常都是中立的。
但是會因為你如何觀察它,定義它,甚至誘發出你內在的問題,而讓你有不同的反應。
我們也要學會反過來觀察自己。
而回到瑜伽,最常跟同學們分享的,就是在練習過程好好留一點時間觀察自己。
因為這些練習都是內在與外在的淨化過程,幫助我們更加擴展,所以都是好的印記。
我們可以感受它,知道我們的內在永遠有這種狀態可以回家。
抑或是,透過一次一次的練習,我們像累積蜂蜜一樣儲存這些練習的精華,有點像是解脫自由的概念。
也許當我們達到內在的靜定,無限擴展,
那世界也會慢慢變得更清晰,
用一句鬼滅裡面講的,這就是通透世界的狀態吧。
在瑜珈的部分練習都會強調所謂的山式概念,在DNS系統是矢狀面穩定。
一部分的原因是動作的層面,但另一部分更重要的可能是延伸到神經系統,甚至情緒。
有研究指出過度的頭前引,除了造成頸後壓迫,下背代償,同時顳顎關節的過度壓迫,也會影響到神經系統,特別是迷走神經,還有血管的輸送。
這些負面的影響,可能會讓人處在過度交感旺盛狀態,甚至引發創傷反應。
所以回到練習上,在不同的位子,更有意識的注意頭頸中立穩定,不但只處理解剖層,更是在能量層跟心理層是重要的。
在往下延伸到肩膀主題,那就是要注意上肢的鐵三角,頭頸,肩胛,跟肋骨的關係,這上課也常提醒。
延伸要注意的關節,就是SC/AC/GH/ST。
這邊就先不講太多了。
不過講回到主題,當一個教學者面對學生,
看到學生的動作之後,除了心中想到肌肉骨骼層的“順位”調整,我們也需要學習觀察神經系統,甚至情緒的“順位”,這也跟近期特別被談到的創傷知情瑜珈概念一樣。
如果人也有很多不同面向,那在教學中,我們也要試著提升我們的覺知,去看見學生的各種面向。
這也可以更加提升瑜珈教學跟練習的價值。
我突然領悟了當當是如何完美展現瑜伽的精神跟核心概念。
簡單的答案:就是 Tantra 譚崔的哲學,擴展。
心中有瑜伽,但是不設限,
在廣泛的學習中,找尋其中與瑜伽的連結。
而不是一開始就說,這個不是瑜伽,那個不是瑜伽。
相反的,可以跟著自己的興趣學習,但心中有瑜伽,
試著找到瑜伽的連結,用瑜伽的語言闡述,就是瑜伽。
所以商業可以很瑜伽 (類似當和尚遇上鑽石),
物理治療也可以很瑜伽,
閱讀可以很瑜伽,政治可以很瑜伽,
音樂也可以很瑜伽,生活也可以很瑜伽。
講回到去二元,也同樣應用在體位法練習。
例如談到髖關節跟肩關節的旋轉。
大部分的體位法都會設計成外轉的動作,但常常出現障礙而被忽略的,其實都是內轉的狀態。
例如髖內轉受限,肩內轉受限,背後代表的可能都是骨盆跟肩胛骨的錯位。
所以簡單說,有時候要有好的外轉,要先有好的內轉。
有時候要邊外轉跟邊內轉。
最後外轉就是內轉,內轉就是外轉。(有點哲學,但如果你深入研究動作,你會發現這個是真理)
而回到練習本身,其實只要找到方向,我們要做的只有一件事。
"Trust the process."
有時候我們不會完全了解內在智慧,
所以與於用頭腦判斷我們練習的對錯,不如相信這個過程,保持開放的心。
也許才更能讓我們接近擴展的瑜伽狀態。
或者被老師調整,也是能更快接近老師的狀態的捷徑?
一般來說,人的感覺有分兩種。
一種是大家比較熟悉的本體感覺 proprioception,簡單說是知道身體在空間的位置以及運動。
還有一種是近期開始比較被注意的,內感覺 interoception,偏向對身體內部的感受,包含情緒等等。
兩個都很重要。
而內感受連結到瑜伽,其實脈輪就是一個很好的解釋。
脈輪從譚崔的修練發展而來,試著把外顯的女神能量形象,
內化成內在的存在,成為脈輪的概念。
而脈輪所涵蓋的範圍也非常的廣,能量層,情緒層,甚至感知層。
所以不同脈輪也代表著不同內感受的狀態。
簡單舉例:
海底輪 物質層面的安全感
生殖輪 性方面的安全感
臍輪 自信方面的安全感
心輪 愛與被愛方面的安全感
喉輪 自在表達的安全感
眉心輪 直覺的安全感
頂輪 靈性方面的安全感
而同時這些也是通往開悟的通道,下四輪比較偏向身體層,上三輪比較偏向靈性層。
當這些上下交織平衡,那就是拙火得以提升的關鍵。
而從意識層的角度來看待人生哲學。
每個人都是從純意識層開始被層層創造的。
一路往下到個體意識,到情緒,到肉體。
但是這些創世的能量,以拙火的形式儲存在我們的內在海底輪。
如果我們只專注在外在的追求,我們就會忽略真正強大的內在能量。
所以瑜伽練習的目的,也是為了喚醒拙火。
"逆向工程"創世的過程,讓我們了解我們不僅是這個肉身跟意識,更是純意識的存在。
但最後我們還是會回到這個身體。
因為譚崔的哲學強調的並不是出世,
而是理解自己並不只是這個肉身,也是更大的意識存在的過程中,同時也能夠好好地生活在這個世間。
就像老師今天講的,我們每個人都是扮演著不同角色。
所以瑜伽的練習,就是讓我們能在這世界上,有更多能力扮演好這些角色。
無論是父母,子女,夫妻,瑜伽老師,貓奴...等等。
而也要知道,這些都是像演戲一樣,戲結束後,我們都必須卸下這些身分。
而這些純意識與神性,都是
Within you
As you
For you
最後記得,要 Boga 也要 Yoga,
你可以同時有瑜伽的修練也可以在這世間好好玩樂享受。
這才是真正的解脫。
雖然哲學非常精彩,今天已經第11天了,就稍微接地一點。
瑜珈是身心靈的修行,但是單就身體層來說,即使是單就體位法練習,針對抗老化也是非常有用。
但一般練習者上瑜珈會遇到的問題,就是「怕做錯」,所以之前某個被炎上的課程,其中一個原因就是說外面上課老師都沒教正確的動作。
這的確是部分正確。
但進一步的討論,單純說老師教錯還不夠精準。
更多時候,我覺得最大的問題來自:
1. 老師根本不知道自己在教什麼
2. 老師教了不適合的內容
因為大家當下只會教自己覺得對的內容,但如果這些內容只是單純複製貼上自某個“Guruji”,而從沒有自己思考反芻,結果就是其實自己不知道自己在教什麼,包含為何這樣教,背後原理是什麼,可被檢視的嗎?
前陣子也知道某個師資培訓,某大師明明講了一個已經過時的概念甚至錯誤,但考試卻強迫學生要以他的答案為準。
如果學生買單,這就是很好的反例。
然後接續到下一個問題,所以在教的時候,也容易不知道如何調整出適當的內容。
或是教學上永遠都只有同一種模式跟口令,所以學生的感受,就是好像老師教得怪怪的,身體好像也不是很舒服。
那教學者該怎麼辦?
其實說穿了也不難。
1. 了解人體,包含肌肉骨頭神經大腦運作
2. 適合的排序
3. 創意,也可以加入筋膜的概念
這些大概就是老師這段時間,有意無意在傳遞的細節。
那到底怎麼樣算應該好老師?
我們要怎麼找到好老師?
回顧自當初譚崔的歷史,
可以找到一些負面案例。
例如要強迫你做不合理的事,例如要給你很多不必要的限制,例如跟你說他就是唯一的追尋,甚至還要親他腳掌,那可能就是一種邪教。
所以一個好老師,應該要讓你做自己,不強迫你,同時也能夠讓你變成更好的你,最好甚至不需要老師。
也別忘記,自己要相信內在的聲音,不要讓頭腦主導。
常常遇到有些學生明明覺得老師很怪,但就各種原因自己腦補,這時候真的要相信內在的聲音,這也是一種脈輪的修煉跟實證阿,不是嗎?
希望大家都能找到心中的明師,而不是名師。
雖然在瑜珈中我們強調部分的實證以及經驗,那瑜伽跟“科學”有關係嗎?
下一個問題是:瑜珈應該要科學嗎?
記得之前也有書在討論瑜珈的科學,
或是近期的瑜珈生理學也是提出了很多違背科學的瑜伽說法,
不過如果要強迫讓瑜珈一定要變成科學的樣子,那可能就不會是瑜珈了。
為什麼這麼說呢?
因為在譚崔的概念中,瑜珈的練習其實是一種經驗的創造。
就像我們看著一副畫,藝術品,或聽音樂,
我們藉由這些行動來產生各種的反映跟關照,這些才是瑜珈練習的精華。
而科學講究的是精準,可重現,不會因個人的差異有不同的結果。
但瑜珈作用的是人,就像體位法中的順位不會適合每個人,
瑜珈修行的功法理論上也不應該每個人都一樣。
簡單的結論,就跟之前講過的一樣。
我們可以藉由現代科學,讓瑜珈更加能夠被理解根幫助體驗,
但瑜珈不一定要成為完美的科學。
延伸到教學的藝術。
瑜珈老師跟其他教學者的特別之處,應該不只在專業上的精進,以及創造安心的空間讓學生可以自在練習,這些應該是每個教學者都必備。
更深的一層,也許我們也要稍微擺脫追求“完美正確”的心態,
而把重點放在學生的真實體驗跟反應之上。
當然這不代表我們可以教出很荒謬,自己幻想的東西。
更重要的是要了解教學的目的,是讓學生能夠理解,進而有效練習。
所以如何斟酌教學內容,教學用語,甚至價值觀就至關重要了。
有時候必須一定程度的簡化,即使會有一部分的不正確,
但更要思考的是,學生接到的狀態跟產生的行動會是什麼。
就像梵文講的 Upaya , 它代表著方便法門的意思。
所以,講多少,講多難,講多精準,講多廣,怎麼講,
這些都是要以終為始,因人而異,因材施教的。
而所謂教學的藝術,跟一個成熟的瑜珈老師,
可能就是能夠把這些空間掌握好的老師吧。
看似二元,但是在瑜珈哲學甚至人生哲學,都是重要的元素。
今天的QA又繞回最基本的問題:
什麼是瑜珈?
紅酒瑜珈是瑜珈嗎?
太極瑜珈是瑜珈嗎?
定義的太狹隘,其實反而讓瑜珈變得侷限,這個在譚崔的哲學中是要避免的。
定義的太廣泛,變得真的什麼都是瑜珈,那最後也沒意義。
在現代瑜珈產業中,體位法教學是主流,甚至有老師跟學生會認為,體位法做得越難越好,代表越瑜珈。
但這個問題其實不是現代才有的,因為以前的瑜珈士也會追求高難度體位法,原因是因為那回讓他們覺得自己有超能力,與眾不同。
而放到現代,只是變成IG受歡迎被按讚的超能力罷了。
那身為一個專業的瑜珈教學者,該如何判斷自己教的是不是瑜珈?
老師提供了一些原則。
首先,以體位法教學為例,這些動作跟體位法是為了學生自己的好,而不是為了各種外在的樣貌或是老師的期待,而透過這些練習,學生得以更加了解自己的身體,呼吸,甚至意識。
再來,也許就可以引導到呼吸,甚至內在的覺察與平靜等等。
所以任何要能夠被定義為瑜珈教學的,都可以用這基本原則去檢視,當然有時候你可以用一些非傳統的方法來達成目的。
所以重點是目的,方法就像是昨天講到的 Upaya 方便的法門。
所以跟人生中的各種思辨一樣,非二元不代表一定全部都合一,而是了解什麼時候是YES什麼時候是NO,這其實也是明辨Viveka的功課阿。
而實務上的教學,老師也是建議先從體位法跟筋膜切入,因為這些是最直接學生能夠受到,甚至幫助到學生的,同時也更容易跟其他專業交流。
如果要以一句話來總結就是:
「由身入心」!
結束不是開始,而是新的開始。
瑜珈是個內在的練習,但它讓我們得以更自在的生活在外在的世界。
Go inside to practice
Go outside to the world
__
Om Purnamadah mantra 是一個出自《奧義書》 (Upanishads) 的梵語和平祈禱文,意為「那個是圓滿的,這個也是圓滿的;從圓滿中又生出圓滿。取出圓滿之後,剩下的仍然是圓滿。Om,和平,和平,和平」。
這首mantra象徵著宇宙的非二元性、無限性與完整性,強調了萬物皆源自於一個無限的絕對,且在絕對中萬物得以保持完整。
Mantra 原文:
ॐ पूर्णमदः पूर्णमिदं पूर्णात्पूर्णमुदच्यते ।
पूर्णस्य पूर्णमादाय पूर्णमेवावशिष्यते ॥
ॐ शान्तिः शान्तिः शान्तिः ॥
發音:
Om purnamadah purnamidam poornaat poornamudachyate.
Poornasya poornamaadaaya poornamevaavashishṣyate.
Om Shaanti Shaanti Shaanti.
意義與解釋:
「That is Purna (Full)。」:
指外在的宇宙或無限的絕對本源是圓滿、完整和神聖意識的。
「This is also Purna (Full).」:
指我們所感知到的內在世界,包括個體生命,也是圓滿的、神聖意識的。
「From Purna is manifested Purna.」:
從這無限的圓滿中,顯現出另一個圓滿,也就是我們所見到的世界。
「Taking Purna from Purna, Purna indeed remains.」:
這句話揭示了非二元性,因為即使從圓滿中取出一部份,剩下的仍然是圓滿的,這說明了絕對本源是無限且不可分割的。
「Om, Peace, Peace, Peace.」:
最後的祈禱文,祈求內在心靈、人際關係以及宇宙萬物的和平。
總體來說,這首曼特拉歌頌了宇宙的整體性和無限性,教導我們認識到我們與萬物皆是同一神聖本源的一部分。
The rebellious yet unifying tantric philosophy you shared really opens my Ajna to a clearer picture of yoga.
今天的尾聲,當當出大招,下午就是哲學總結伺候,真的聽得很爽快。
感覺老師自己也講得很嗨?畢竟老師是修哲學出身的。
回到主題,綜觀來說各種修行都是為了解決人生的問題。
瑜伽也是一個現代大家常拿來練習的一個法門。
但是如果沒有對瑜伽的脈絡有完整的了解,我們就常常會落入一些自我限制的陷阱。
例如:
什麼是瑜伽?
瑜伽要幫助我們達到什麼狀態?
這些問題不但存在現代,甚至在瑜伽一直以來的發展中都是一個大哉問。
一般大家熟悉的瑜伽經,強調三摩地,強調破除 Purusha 被誤以為是 Prakriti 的幻象。
但這會延伸出兩個問題。
第一,因為這是二元概念所以我們必須破除二元概念。
核心概念是減法,我們要捨去所有不是真我的東西。
第二,那三摩地甚麼都沒有,那又是甚麼狀態。
我們要如何以三摩地的狀態在現代生活。
所以譚崔Tantra的出現,以三角哲學,解決了這個根本上的問題。
既然在非二元關係中,只能有一的存在。
那進化成三角哲學,不就可以有二元的存在嗎?
基本上譚崔是贊成二元哲學的,代表你可以同時是那真我,也可以同時是那小我。
而真正的解脫,並不是離群索居,捨棄一切的減法。
正好相反的是,它是透過意識行動的創造,擴展的加法。
就像之前講過的,如果你可以無限擴展你的同溫層,那你大概就是世界上最開心的人。
譚崔對待脈輪的概念也一樣。
任何你遇到的障礙,簡單來說都是因為限縮的經驗造成,
而"打開脈輪"的關鍵,其實就是擴展各個層次的心念,讓samskara不起作用,這也是解脫。
而那些開心的三摩地瞬間,也可以存在日常生活中的每個頓悟以及啟發,那其實就是 Spanda。
所以一方面來說,譚崔哲學中,生命與宇宙就是一個沒有限制的創造過程,藝術音樂都是範例。
但,BUT,就像譚崔著重的陰陽平衡,shiva 跟 shakti 是同時共生共存的。
我們也需要一定程度的限制。
例如知道自己是誰,別人是誰,世界是怎樣的。
這些不同其實有正面的意義,不然像是齊頭式的共產主義,看來就被證明不是一個非常成功的案例。
然而這些相異與限制,又會開始造成其他問題。
例如總覺得自己不夠好,想與他人比較等等。
所以,又回到練習。
我們需要一些練習的法門 Upayas,來幫助我們能夠理解,
我們既又是那真我,同時我們也可以是自己,以一個和諧創造性的態度生活著。
當可以這樣生存著,那就是超越時間空間,可以悠遊在這世上的狀態。
我想,這種三摩地應該是大家比較能接受跟共感的吧。
總而言之,太感謝老師這次完整的分享譚崔哲學,我也感覺被救贖了。
原來不是我有問題,只是還沒學到精華的譚崔哲學 XD
也能夠近身跟老師學習,觀察很多細節跟得到啟發。
更重要的是感受老師如何以身作則,成為一個現代瑜伽行者的典範。
以下是每天的心得紀錄。
day 1 動。生。自由
站在巨人的肩膀,看看巨人的視野, 藉此確認自己的方向是正確的。通常第一天的開始最重要, 因為老師會講最核心的概念,
而這次的主軸之一就是:「Movement」
從哲學,生理學,解剖學, 身心學的角度來說, 動作是重要的連結。
也呼應了我一直以來的主張: Moving freely is living freely 啊啊啊啊啊
看到自己教的跟講的東西一直有出現, 也是很感動。不過講義超級厚就是了。
每個階段有每個階段可以學習的。
其實就內容來說,有些之前當當教過,有些也在其他課程中學過了。
但現在再來上當當的課,重點就是拉遠看視野,拉近看細節。
例如一路跟課到現在,也看到當當漸漸的在建構心中理想的瑜伽畫面,
越後面的內容越是整合跟廣闊,認真要拆解來看的話,絕對都是海量的知識跟經驗去蕪存菁的結果。
這個過程,我覺得也是每個人可以學習的。
再來,細節。
今天特別有印象的是,在QA時間,現場的同學提問後,
老師突然出聲打斷翻譯,因為他說剛剛的提問線上同學可能沒聽到。
代表老師是非常專注在現場的狀態,包含注意到有線上的學生存在,
這跟之前上聲音課阿右老師講到的一樣。
另外雖然只有超級一小段,但不知道有沒有人也跟我有一樣的感想。
當當完美敘述了,在瑜伽中商業,專業,志業的完美結合。
本來學術,專業,商業就是密不可分,互相影響的,實在不須分那麼細。
但要清楚自己現階段的狀態跟目的就是了。
剩下的關鍵字,其實熟悉到不行,也是教得非常多,就不贅述了。
順位
排序
關節
筋膜
神經系統
本體感覺 內感覺
手印
風息
出世入世
動作的價值 比你想像中的還高
day 2 瑜伽的幸福泡泡
每天我個人最期待的部分,就是QA時間。今天老師分享了一個故事,來呼應探討瑜伽是什麼的主題。
老師說他曾經有次去紐約上課,因為他很喜歡那個老師,
所以他都會從郊區坐車到市中心去上課。
那個老師是愛楊格派的,客廳的小教室空間不大,
大概就塞6-8個學生,老師有時候去還要在瓦斯爐旁邊練習。
但有天上完課後,雖然強度不算太高,心理上還是覺得有點累。
不過走出教室,在紐約市中心的街頭
(如果大家有去過或看過電影,應該都很體會那種高度緊繃,吵雜,混亂的感覺),
但老師卻感覺一陣平靜。
那種平靜不單純是他隔絕自己不受影響,
而是感覺他跟當時的紐約市是一體的。
所以好像練完瑜伽後,有一個幸福的泡泡壟罩他,
這時候看到什麼都覺得很和諧,原來這就是瑜伽的狀態。
當然,後來泡泡就越來越小了。
這也呼應到老師提到的瑜伽哲學。
瑜伽經裡談到的瑜伽哲學,探討的是瑜伽是捨去的過程。
捨去肉身,捨去呼吸,捨去感覺,捨去理智,最後變成某種三摩地的狀態。
記得很久前有一堂老師的講座,當初留了一個伏筆沒回答:
如果三摩地是甚麼都沒有的狀態,那你還想要嗎?
這時候就帶出了 Tantra 譚崔的哲學。
簡單說,譚崔講的是擴張,擴張內在,
同時也擴張外在,直到內外合一,這就是瑜伽。
代表瑜伽可以是入世的。
老師比較喜歡這個說法,我也是。
我也喜歡在瑜伽課後邀請同學感受一下自己的狀態,上課前後對事情看法的感覺等等。
通常很奇妙的會發現,其實客觀地來說,什麼事情都沒改變,改變的是自己。
所以這又呼應回一句經典的金句:
”Yoga does not transform the way we see things, it transforms the person who sees.”
— B.K.S. Iyengar.
瑜伽改變的,其實是自己的內在。
當自己的內在可以無限擴張與包容,這就是瑜伽講的真正合一。
day 3 真實的誠實豆沙包
很喜歡當當老師的原因之一,就是他身體力行展現出的真實。
他不會單純為了維護所謂瑜珈圈的和諧?
而失去自己的價值觀與判斷。
例如常常在QA中會發現,
老師針對部分網路上很紅的說法,
非常有傳統的瑜珈練習法,
都會有自己的“看法”。
包含 Wim Hof method,
包含某派系的順位要求,
某派系對於排序的堅持,
他都能講出自己的看法,
不會因為他已經是個地位崇高的老師,
而只會講“政治正確的語言”。
但老師也不是隨性亂講的,
到底他的觀點是基於科學研究,
經驗法則,引用哪裡的資料,
甚至只是個人看法,他也都會講清楚。
如果要說有什麼我可能學得不錯,
應該就是這個誠實豆沙包的特質吧。
但這個真實的原則,
其實也可以應用到體位法教學。
深臀症候群,跑者膝,
X型腿O型腿或是各種你想得到的症狀,
到底該怎麼處理?
如果你關注的只是表面的名詞,
那你可能需要學100種處理症狀的方法。
但反過來,如果你可以看到那個“真實”,
包含人體解剖構造以及肌動學的真實,
再搭配眼前這個學生展現出的真實,
通常解決方法都是非常直接了當的。
瑜珈是個讓我們學習照見真相的過程,
在體位法練習是如此,
在生活中哲學上也是如此啊。
day 4 古典與現代的連結
從老師的身上,看到了另一種瑜珈的連結。老師有意識的透過現代實證的科學,來加深相對抽象瑜珈經典的連結。
畢竟在古代,瑜珈可能是種口耳相傳,師徒制,甚至偏經驗抽象的敘述。
身為現代的練習者,單純透過閱讀經典可能相對難以真正體驗。
而也因為瑜珈的博大精深,很多以前無法被驗證的內容,也慢慢的能夠被證實。
例如筋膜,例如神經系統,例如心念,甚至什麼是身心靈連結的意義。
像是透過對解剖學跟呼吸動力學的了解,
也許我們可以辨識奧義書跟譚崔中,
對吸氣吐氣敘述的矛盾之處,
我們可以選擇怎樣的理解法。
同樣針對瑜珈解剖學的意義的目的,
也許也可以更加清晰。
當然,我們追求真實。
所以對於違背人體解剖學的內容,我們必須更有意識的選擇是否要接受。
同時我們也應該保留一些空間,
在專注解剖學的過程,
也不要忘了本質上,
瑜珈練習的目的與經驗的重要。
這樣也是某種程度的心不離道,Brahmacharya,心不離瑜珈吧。
day 5 瑜珈的Svadhyaya
下午的QA時間,我延續昨天的主題,請教老師一個心中的問題。簡單講是這樣的:
老師試著透過現代的科學,去連結古典的瑜珈,讓我們可以更加接近瑜珈的體驗。
那在這麼多的來回討論中,到底瑜珈是什麼?
瑜珈是要追求傳統的唯一經典,還是可以與時俱進的。
簡單的答案,瑜珈應該是與時俱進的。
就算是在瑜珈本身的發展上的,也會出現不同的看法跟轉變,有點非常古典的會強調自己的絕對教義,但也有其他派系像譚崔,強調的是可以不斷的進化。
因為瑜珈最終,可能是一個個人體驗的狀態,雖然如如何解釋這個狀態,可以有不同說法。
所以各種的練習,都是導向“那個”經驗。
而當科學跟瑜珈碰撞在一起,即使我們要了解科學的嚴謹,但也不能忘了最終我們是要導向某種瑜珈的經驗。
所以我們必須透過學習 Svadhyaya,精進瑜珈,瑜珈本身可能也說一個 Svadhyaya 的轉化過程。
身處現代的你我,也都是這轉化的一部分,某種程度也可以說,你我都是瑜珈。
但老師也提醒一點很重要的,就是正向的意圖,如果沒有正向的意圖,各種的練習可能最終都會失去熱情。
那回到現實生活,瑜珈的正向意義到底是什麼?
我特別喜歡老師今天講的這句話:
「Live an ordinary life with extraordinary understanding.」
留給大家慢慢品味。
day 6 瑜珈即政治
今天有最喜歡的哲學時間,老師把瑜伽的來龍去脈做了一個完整的梳理。現代普遍對瑜伽的看法,都是合一,和平,出世。
但之所以會這樣認為,單純就是因為自己認知的侷限。
就像瞎子摸象一樣,因為你摸到什麼,就覺得是什麼。
那瑜伽到底是什麼?
就歷史的發展,它可以分做三個部分。
第一個面向,最古老的瑜伽發展,其實是為了國家,為了戰爭,為了勝利而生的控制哲學。
在瑜伽被廣泛認知為靈性修行之前,其實瑜伽就是政治學。
所以現在如果還有誰在跟你說:嘿!瑜伽老師怎麼能談政治呢?
你可以大方的跟你講,你可以好好去讀書?!
所以瑜伽,yoga,就是連結戰車跟馬的工具,使它可以被控制去戰鬥。
同時它也是控制社會的手段,甚至包含階級的概念,
最終為了打贏戰爭,佔領鄰國,
所以國內的人民才得以享受某種程度的和平。
這是最早的瑜伽。
第二個面向,轉向個人。
一方面可能是想脫離這種龐大社會的牽制,或是單純想把注意力放到自己身上。
像是苦行僧,出世的修行者一樣。
所以這個面向的瑜伽,就稍微接近也許大家認知的那種,自我昇華或解脫的練習。
把向外的控制與和平,轉進了內在的控制與和平。
第三個面向,來自薄伽梵歌。
他提到瑜伽士,某種程度來說也有社會責任。
所以除了讓自己好以外,如何讓社會更好也是需要被考慮的。
同時瑜伽也是外交,說服。
就像 Krishna 一直說服萎靡的 Ajuna 要起身戰鬥一樣。
而後來這些概念也慢慢地被融合,變成現代瑜伽的雛形。
如果要連接到瑜伽與商業的話,也說得通。
既然瑜伽本身就是說服,那商業行銷某種程度來說,也是瑜伽的練習。
當中特別有趣的,是叛逆的譚崔 Tantra。
它以瑜伽的核心哲學為基礎,除了願意不斷演進,同時它也嘗試打破不必要的束縛。
因為它覺得那些束縛,才是限制人們無法達到真正解脫的原因。例如階級,例如 Dharma,甚至男女之別。
當然後面有些被濫用的部分,大家才會有那麼多的負面印象。
但它本來的出發點其實是很值得思考的。
我相信老師本性中應該也有些叛逆因子,所以老師自己也說他特別喜歡譚崔的說法。
這麼一說,我覺得我應該也是87分像,因為我也常常會想懷疑很多傳統的說法。
講回來譚崔對瑜伽的看法。
例如瑜伽合一的概念,有的人會認為是二元消失合而為一。
或是有兩個明確的不同標的,透過練習讓我們變成它或祂。
但譚崔提到的概念稍微不一樣,是擴張。
所以當你擴張的夠廣,才能夠包容更多人事物,成為一。
而當合一後,沒有二元分別,才能消除恐懼。
就像心經講的: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這時候想起網路上常看到的討論,都叫大家要跳脫舒適圈。
如果以譚崔的說法,在瑜伽,我們不這麼做。
我們只擴展同溫層跟舒適圈阿!!!
day 7 瑜珈中的三角關係
今天的哲學時間,老師說:接下來我還是要稍微講一下重要的哲學,
講義的部分在後面,可以不用翻,只是"稍微"講一下。
... 然後就講到了下課。(實在是太開心了)
今天延續譚崔 Tantra 中對瑜伽的定義跟意識的討論。
古典瑜伽是基於二元的理論,有一個真我,有一個小我。
所以我們必須破除小我的幻象,回歸真我,這就是解脫的過程。
但是譚崔說:nonono,這應該是三者並重的三角關係。
包含知者,被知者,以及知的過程 (這就帶出意識的重要)。
簡單的說,沒有身體,沒有意識,那我們根本就不存在。
所以瑜伽的練習,除了是持續演進的,瑜伽的練習也是體驗跟覺知的過程
如何達到"知"的狀態,簡單來說有兩步驟的功法。
1. Prakasha 照見
2. Vimarsha 反映
例如我們必須主動地去體驗某些事物,關注某些事物。
就像刻意打一個聚光燈一樣。
但單純這樣還不夠。
重要的是第二階段,反映。
透過觀察體驗這些事物,我們內在反映出什麼?
這才是瑜伽開始的過程。
這個體驗可以有非常多的層面,就像瑜伽的功法也是五花八門。
體位法,呼吸法,冥想,手印,梵唱,
某種程度來說,都是為了要引領我們進入體驗。
而透過這些體驗,主要有兩個功能。
第一,可以在潛意識層清理部分的印記 samskara。
在現代心理諮商,我們必須挖出問題,或是其他身心靈也有強調挖出祖宗18代的問題來處理。
但是在瑜伽我們不那麼麻煩,我們直接把 samskara 這些種子拿到平底鍋上,開火烤一烤,他們就沒作用了。
第二,這些體驗也是在意識層,讓我們觀察自己的各種思考模式或反應。
一個比較現代的例子,就像是無論任何事情發生在你身上,事情通常都是中立的。
但是會因為你如何觀察它,定義它,甚至誘發出你內在的問題,而讓你有不同的反應。
我們也要學會反過來觀察自己。
而回到瑜伽,最常跟同學們分享的,就是在練習過程好好留一點時間觀察自己。
因為這些練習都是內在與外在的淨化過程,幫助我們更加擴展,所以都是好的印記。
我們可以感受它,知道我們的內在永遠有這種狀態可以回家。
抑或是,透過一次一次的練習,我們像累積蜂蜜一樣儲存這些練習的精華,有點像是解脫自由的概念。
也許當我們達到內在的靜定,無限擴展,
那世界也會慢慢變得更清晰,
用一句鬼滅裡面講的,這就是通透世界的狀態吧。
day 8 姿勢的語言
今天進入到肩膀主題。在瑜珈的部分練習都會強調所謂的山式概念,在DNS系統是矢狀面穩定。
一部分的原因是動作的層面,但另一部分更重要的可能是延伸到神經系統,甚至情緒。
有研究指出過度的頭前引,除了造成頸後壓迫,下背代償,同時顳顎關節的過度壓迫,也會影響到神經系統,特別是迷走神經,還有血管的輸送。
這些負面的影響,可能會讓人處在過度交感旺盛狀態,甚至引發創傷反應。
所以回到練習上,在不同的位子,更有意識的注意頭頸中立穩定,不但只處理解剖層,更是在能量層跟心理層是重要的。
在往下延伸到肩膀主題,那就是要注意上肢的鐵三角,頭頸,肩胛,跟肋骨的關係,這上課也常提醒。
延伸要注意的關節,就是SC/AC/GH/ST。
這邊就先不講太多了。
不過講回到主題,當一個教學者面對學生,
看到學生的動作之後,除了心中想到肌肉骨骼層的“順位”調整,我們也需要學習觀察神經系統,甚至情緒的“順位”,這也跟近期特別被談到的創傷知情瑜珈概念一樣。
如果人也有很多不同面向,那在教學中,我們也要試著提升我們的覺知,去看見學生的各種面向。
這也可以更加提升瑜珈教學跟練習的價值。
day 9 瑜珈的擴展
這幾天跟當當近身學習,我突然領悟了當當是如何完美展現瑜伽的精神跟核心概念。
簡單的答案:就是 Tantra 譚崔的哲學,擴展。
心中有瑜伽,但是不設限,
在廣泛的學習中,找尋其中與瑜伽的連結。
而不是一開始就說,這個不是瑜伽,那個不是瑜伽。
相反的,可以跟著自己的興趣學習,但心中有瑜伽,
試著找到瑜伽的連結,用瑜伽的語言闡述,就是瑜伽。
所以商業可以很瑜伽 (類似當和尚遇上鑽石),
物理治療也可以很瑜伽,
閱讀可以很瑜伽,政治可以很瑜伽,
音樂也可以很瑜伽,生活也可以很瑜伽。
講回到去二元,也同樣應用在體位法練習。
例如談到髖關節跟肩關節的旋轉。
大部分的體位法都會設計成外轉的動作,但常常出現障礙而被忽略的,其實都是內轉的狀態。
例如髖內轉受限,肩內轉受限,背後代表的可能都是骨盆跟肩胛骨的錯位。
所以簡單說,有時候要有好的外轉,要先有好的內轉。
有時候要邊外轉跟邊內轉。
最後外轉就是內轉,內轉就是外轉。(有點哲學,但如果你深入研究動作,你會發現這個是真理)
而回到練習本身,其實只要找到方向,我們要做的只有一件事。
"Trust the process."
有時候我們不會完全了解內在智慧,
所以與於用頭腦判斷我們練習的對錯,不如相信這個過程,保持開放的心。
也許才更能讓我們接近擴展的瑜伽狀態。
或者被老師調整,也是能更快接近老師的狀態的捷徑?
day 10 脈輪,拙火到瑜伽的解脫
最喜歡的QA時間,討論到內感覺 interoception,脈輪,甚至到拙火覺醒。一般來說,人的感覺有分兩種。
一種是大家比較熟悉的本體感覺 proprioception,簡單說是知道身體在空間的位置以及運動。
還有一種是近期開始比較被注意的,內感覺 interoception,偏向對身體內部的感受,包含情緒等等。
兩個都很重要。
而內感受連結到瑜伽,其實脈輪就是一個很好的解釋。
脈輪從譚崔的修練發展而來,試著把外顯的女神能量形象,
內化成內在的存在,成為脈輪的概念。
而脈輪所涵蓋的範圍也非常的廣,能量層,情緒層,甚至感知層。
所以不同脈輪也代表著不同內感受的狀態。
簡單舉例:
海底輪 物質層面的安全感
生殖輪 性方面的安全感
臍輪 自信方面的安全感
心輪 愛與被愛方面的安全感
喉輪 自在表達的安全感
眉心輪 直覺的安全感
頂輪 靈性方面的安全感
而同時這些也是通往開悟的通道,下四輪比較偏向身體層,上三輪比較偏向靈性層。
當這些上下交織平衡,那就是拙火得以提升的關鍵。
而從意識層的角度來看待人生哲學。
每個人都是從純意識層開始被層層創造的。
一路往下到個體意識,到情緒,到肉體。
但是這些創世的能量,以拙火的形式儲存在我們的內在海底輪。
如果我們只專注在外在的追求,我們就會忽略真正強大的內在能量。
所以瑜伽練習的目的,也是為了喚醒拙火。
"逆向工程"創世的過程,讓我們了解我們不僅是這個肉身跟意識,更是純意識的存在。
但最後我們還是會回到這個身體。
因為譚崔的哲學強調的並不是出世,
而是理解自己並不只是這個肉身,也是更大的意識存在的過程中,同時也能夠好好地生活在這個世間。
就像老師今天講的,我們每個人都是扮演著不同角色。
所以瑜伽的練習,就是讓我們能在這世界上,有更多能力扮演好這些角色。
無論是父母,子女,夫妻,瑜伽老師,貓奴...等等。
而也要知道,這些都是像演戲一樣,戲結束後,我們都必須卸下這些身分。
而這些純意識與神性,都是
Within you
As you
For you
最後記得,要 Boga 也要 Yoga,
你可以同時有瑜伽的修練也可以在這世間好好玩樂享受。
這才是真正的解脫。
day 11 從瑜珈抗老化到什麼是好老師
回到這次主題,其實主要是要講抗老化啦。雖然哲學非常精彩,今天已經第11天了,就稍微接地一點。
瑜珈是身心靈的修行,但是單就身體層來說,即使是單就體位法練習,針對抗老化也是非常有用。
但一般練習者上瑜珈會遇到的問題,就是「怕做錯」,所以之前某個被炎上的課程,其中一個原因就是說外面上課老師都沒教正確的動作。
這的確是部分正確。
但進一步的討論,單純說老師教錯還不夠精準。
更多時候,我覺得最大的問題來自:
1. 老師根本不知道自己在教什麼
2. 老師教了不適合的內容
因為大家當下只會教自己覺得對的內容,但如果這些內容只是單純複製貼上自某個“Guruji”,而從沒有自己思考反芻,結果就是其實自己不知道自己在教什麼,包含為何這樣教,背後原理是什麼,可被檢視的嗎?
前陣子也知道某個師資培訓,某大師明明講了一個已經過時的概念甚至錯誤,但考試卻強迫學生要以他的答案為準。
如果學生買單,這就是很好的反例。
然後接續到下一個問題,所以在教的時候,也容易不知道如何調整出適當的內容。
或是教學上永遠都只有同一種模式跟口令,所以學生的感受,就是好像老師教得怪怪的,身體好像也不是很舒服。
那教學者該怎麼辦?
其實說穿了也不難。
1. 了解人體,包含肌肉骨頭神經大腦運作
2. 適合的排序
3. 創意,也可以加入筋膜的概念
這些大概就是老師這段時間,有意無意在傳遞的細節。
那到底怎麼樣算應該好老師?
我們要怎麼找到好老師?
回顧自當初譚崔的歷史,
可以找到一些負面案例。
例如要強迫你做不合理的事,例如要給你很多不必要的限制,例如跟你說他就是唯一的追尋,甚至還要親他腳掌,那可能就是一種邪教。
所以一個好老師,應該要讓你做自己,不強迫你,同時也能夠讓你變成更好的你,最好甚至不需要老師。
也別忘記,自己要相信內在的聲音,不要讓頭腦主導。
常常遇到有些學生明明覺得老師很怪,但就各種原因自己腦補,這時候真的要相信內在的聲音,這也是一種脈輪的修煉跟實證阿,不是嗎?
希望大家都能找到心中的明師,而不是名師。
day 12 教學的藝術
今天繼續討論瑜珈的功法。雖然在瑜珈中我們強調部分的實證以及經驗,那瑜伽跟“科學”有關係嗎?
下一個問題是:瑜珈應該要科學嗎?
記得之前也有書在討論瑜珈的科學,
或是近期的瑜珈生理學也是提出了很多違背科學的瑜伽說法,
不過如果要強迫讓瑜珈一定要變成科學的樣子,那可能就不會是瑜珈了。
為什麼這麼說呢?
因為在譚崔的概念中,瑜珈的練習其實是一種經驗的創造。
就像我們看著一副畫,藝術品,或聽音樂,
我們藉由這些行動來產生各種的反映跟關照,這些才是瑜珈練習的精華。
而科學講究的是精準,可重現,不會因個人的差異有不同的結果。
但瑜珈作用的是人,就像體位法中的順位不會適合每個人,
瑜珈修行的功法理論上也不應該每個人都一樣。
簡單的結論,就跟之前講過的一樣。
我們可以藉由現代科學,讓瑜珈更加能夠被理解根幫助體驗,
但瑜珈不一定要成為完美的科學。
延伸到教學的藝術。
瑜珈老師跟其他教學者的特別之處,應該不只在專業上的精進,以及創造安心的空間讓學生可以自在練習,這些應該是每個教學者都必備。
更深的一層,也許我們也要稍微擺脫追求“完美正確”的心態,
而把重點放在學生的真實體驗跟反應之上。
當然這不代表我們可以教出很荒謬,自己幻想的東西。
更重要的是要了解教學的目的,是讓學生能夠理解,進而有效練習。
所以如何斟酌教學內容,教學用語,甚至價值觀就至關重要了。
有時候必須一定程度的簡化,即使會有一部分的不正確,
但更要思考的是,學生接到的狀態跟產生的行動會是什麼。
就像梵文講的 Upaya , 它代表著方便法門的意思。
所以,講多少,講多難,講多精準,講多廣,怎麼講,
這些都是要以終為始,因人而異,因材施教的。
而所謂教學的藝術,跟一個成熟的瑜珈老師,
可能就是能夠把這些空間掌握好的老師吧。
day 13 Yes and No
Yes and No。看似二元,但是在瑜珈哲學甚至人生哲學,都是重要的元素。
今天的QA又繞回最基本的問題:
什麼是瑜珈?
紅酒瑜珈是瑜珈嗎?
太極瑜珈是瑜珈嗎?
定義的太狹隘,其實反而讓瑜珈變得侷限,這個在譚崔的哲學中是要避免的。
定義的太廣泛,變得真的什麼都是瑜珈,那最後也沒意義。
在現代瑜珈產業中,體位法教學是主流,甚至有老師跟學生會認為,體位法做得越難越好,代表越瑜珈。
但這個問題其實不是現代才有的,因為以前的瑜珈士也會追求高難度體位法,原因是因為那回讓他們覺得自己有超能力,與眾不同。
而放到現代,只是變成IG受歡迎被按讚的超能力罷了。
那身為一個專業的瑜珈教學者,該如何判斷自己教的是不是瑜珈?
老師提供了一些原則。
首先,以體位法教學為例,這些動作跟體位法是為了學生自己的好,而不是為了各種外在的樣貌或是老師的期待,而透過這些練習,學生得以更加了解自己的身體,呼吸,甚至意識。
再來,也許就可以引導到呼吸,甚至內在的覺察與平靜等等。
所以任何要能夠被定義為瑜珈教學的,都可以用這基本原則去檢視,當然有時候你可以用一些非傳統的方法來達成目的。
所以重點是目的,方法就像是昨天講到的 Upaya 方便的法門。
所以跟人生中的各種思辨一樣,非二元不代表一定全部都合一,而是了解什麼時候是YES什麼時候是NO,這其實也是明辨Viveka的功課阿。
而實務上的教學,老師也是建議先從體位法跟筋膜切入,因為這些是最直接學生能夠受到,甚至幫助到學生的,同時也更容易跟其他專業交流。
如果要以一句話來總結就是:
「由身入心」!
day 14 一切都是完美
今天倒數第二天,就以早上梵唱來記錄。結束不是開始,而是新的開始。
瑜珈是個內在的練習,但它讓我們得以更自在的生活在外在的世界。
Go inside to practice
Go outside to the world
__
Om Purnamadah mantra 是一個出自《奧義書》 (Upanishads) 的梵語和平祈禱文,意為「那個是圓滿的,這個也是圓滿的;從圓滿中又生出圓滿。取出圓滿之後,剩下的仍然是圓滿。Om,和平,和平,和平」。
這首mantra象徵著宇宙的非二元性、無限性與完整性,強調了萬物皆源自於一個無限的絕對,且在絕對中萬物得以保持完整。
Mantra 原文:
ॐ पूर्णमदः पूर्णमिदं पूर्णात्पूर्णमुदच्यते ।
पूर्णस्य पूर्णमादाय पूर्णमेवावशिष्यते ॥
ॐ शान्तिः शान्तिः शान्तिः ॥
發音:
Om purnamadah purnamidam poornaat poornamudachyate.
Poornasya poornamaadaaya poornamevaavashishṣyate.
Om Shaanti Shaanti Shaanti.
意義與解釋:
「That is Purna (Full)。」:
指外在的宇宙或無限的絕對本源是圓滿、完整和神聖意識的。
「This is also Purna (Full).」:
指我們所感知到的內在世界,包括個體生命,也是圓滿的、神聖意識的。
「From Purna is manifested Purna.」:
從這無限的圓滿中,顯現出另一個圓滿,也就是我們所見到的世界。
「Taking Purna from Purna, Purna indeed remains.」:
這句話揭示了非二元性,因為即使從圓滿中取出一部份,剩下的仍然是圓滿的,這說明了絕對本源是無限且不可分割的。
「Om, Peace, Peace, Peace.」:
最後的祈禱文,祈求內在心靈、人際關係以及宇宙萬物的和平。
總體來說,這首曼特拉歌頌了宇宙的整體性和無限性,教導我們認識到我們與萬物皆是同一神聖本源的一部分。
day 15 你終究都要走向某種哲學的 - 關於叛逆的譚崔
First, thank you, Doug.The rebellious yet unifying tantric philosophy you shared really opens my Ajna to a clearer picture of yoga.
今天的尾聲,當當出大招,下午就是哲學總結伺候,真的聽得很爽快。
感覺老師自己也講得很嗨?畢竟老師是修哲學出身的。
回到主題,綜觀來說各種修行都是為了解決人生的問題。
瑜伽也是一個現代大家常拿來練習的一個法門。
但是如果沒有對瑜伽的脈絡有完整的了解,我們就常常會落入一些自我限制的陷阱。
例如:
什麼是瑜伽?
瑜伽要幫助我們達到什麼狀態?
這些問題不但存在現代,甚至在瑜伽一直以來的發展中都是一個大哉問。
一般大家熟悉的瑜伽經,強調三摩地,強調破除 Purusha 被誤以為是 Prakriti 的幻象。
但這會延伸出兩個問題。
第一,因為這是二元概念所以我們必須破除二元概念。
核心概念是減法,我們要捨去所有不是真我的東西。
第二,那三摩地甚麼都沒有,那又是甚麼狀態。
我們要如何以三摩地的狀態在現代生活。
所以譚崔Tantra的出現,以三角哲學,解決了這個根本上的問題。
既然在非二元關係中,只能有一的存在。
那進化成三角哲學,不就可以有二元的存在嗎?
基本上譚崔是贊成二元哲學的,代表你可以同時是那真我,也可以同時是那小我。
而真正的解脫,並不是離群索居,捨棄一切的減法。
正好相反的是,它是透過意識行動的創造,擴展的加法。
就像之前講過的,如果你可以無限擴展你的同溫層,那你大概就是世界上最開心的人。
譚崔對待脈輪的概念也一樣。
任何你遇到的障礙,簡單來說都是因為限縮的經驗造成,
而"打開脈輪"的關鍵,其實就是擴展各個層次的心念,讓samskara不起作用,這也是解脫。
而那些開心的三摩地瞬間,也可以存在日常生活中的每個頓悟以及啟發,那其實就是 Spanda。
所以一方面來說,譚崔哲學中,生命與宇宙就是一個沒有限制的創造過程,藝術音樂都是範例。
但,BUT,就像譚崔著重的陰陽平衡,shiva 跟 shakti 是同時共生共存的。
我們也需要一定程度的限制。
例如知道自己是誰,別人是誰,世界是怎樣的。
這些不同其實有正面的意義,不然像是齊頭式的共產主義,看來就被證明不是一個非常成功的案例。
然而這些相異與限制,又會開始造成其他問題。
例如總覺得自己不夠好,想與他人比較等等。
所以,又回到練習。
我們需要一些練習的法門 Upayas,來幫助我們能夠理解,
我們既又是那真我,同時我們也可以是自己,以一個和諧創造性的態度生活著。
當可以這樣生存著,那就是超越時間空間,可以悠遊在這世上的狀態。
我想,這種三摩地應該是大家比較能接受跟共感的吧。
總而言之,太感謝老師這次完整的分享譚崔哲學,我也感覺被救贖了。
原來不是我有問題,只是還沒學到精華的譚崔哲學 XD
~ Moving freely is Living freely ~
願我們都能透過動作,身心相連,找到內在的自由。
更多即時資訊跟互動也歡迎追蹤:
IG Aken Yoga 阿肯師的瑜伽隨記
粉專 Aken Yoga 阿肯師的瑜伽隨記
0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