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瑜伽好聲音 - 由內而外探索的旅程
2025 Jul 21 瑜伽練習與教學 進修心得
這不是一堂單純教你發聲的課。
這也不是一堂教你如何改變說話音調的課。
這當然不是要你學會字正腔圓的演講套路。
這堂課,其實也是透過聲音的學習自我探索的課。
我們先定義一下什麼是好聲音。
通過上課的梳理,我覺得好聲音要有三個關鍵要素。
1. 釐清意圖
2. 覺察情境
3. 使用適當的技巧
所以仔細看,其中前兩點都是內在的功課。
你想傳達什麼,你扮演什麼角色,你想達成什麼目標,這必須要想清楚。
聽起來好像直覺,讓我來舉一個例子,也是常見的錯誤。
假設你今天是一個動作指導者,你的主要工作是自己做出完美動作,還是引導學生做出正確動作。
如果是後者,那你的專注應該更多的放在"如何讓學生做出正確動作"上面。
但常見的錯誤,就是老師自顧自的,邊示範,邊想展示完美的動作。
結果聲音出不來,或是指導語沒邏輯又破碎,最後學生其實都是看動作試著用本能模仿。
好的指導語,應該要像一個好的編劇一樣,
透過劇本,分鏡,各種聲音畫面,或演示,
讓觀眾(學生)清楚地知道你要講什麼故事,故事的銜接應該是如何。
總不能讓學生上個團課,結果好像在看懸疑片還是推理片(有的可能是鬼片?),根本不知道老師要講什麼。
所以要非常有意識地知道你面對的學生,跟你有著怎樣共通的畫面跟語言,你才知道你需要講到多細。
有人說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大概就有點像是這種概念。
一個好的練習就是把你上課會教的內容,寫成逐字稿,你就可以檢視(一開始可能要找別人幫你檢視),裡面邏輯破碎之處。
常常我們都會預設別人懂很多,然後自然省略掉很多不該省略的環節。
我個人建議是,要先能夠寫得夠細(但不是寫一堆廢話),才比較好刪減。
反過來看,邏輯本來就比較不緊密的,被點出破碎之處,通常都會卡住很久。
因為就像數學一樣,不會就是不會。錢,沒有就是沒有。
其實每個人的身體構造都不同,所以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聲音呈現。
所以我們並不是要模仿任何一個人的聲音,而是透過練習,讓自己本來的聲音最佳化。
其中呼吸跟身體的練習,跟聲音其實息息相關。
好的呼吸,代表不緊繃的身體。
好的頭頸位,代表好的發聲位置,同時也要注意身體的擺位。
再來,肢體語言。
要注意自己無意識的贅字或碎動,這些都是本能會出現的緊張逃避反應,這些都會影響我們的說話。
實體的眼神關注跟內在眼神關注,代表你心中有意識到全場同學或學生的存在,即使你不一定完全面朝他或看著他。
這點我就突然有點共鳴。
就像在教線上課的時候,我知道很多同學是看錄影課。
所以我心中也會記得,除了直播的同學,還有沒開鏡頭的同學,當然還有看重播的同學。
上課中也討論到,滿多老師從實體一對一,開始要轉換成團課,或甚至線上教學會遇到極大的困難。
其中的原因簡單來說,就是過度的依靠觸覺調整。
即使平常課程教得似乎還可以,但可能其中一半都是依靠運氣,或是直接的身體調整,"學生其實根本聽不懂你在講什麼"。
當然,這件事本身也不簡單就是。
需要學習。
如果未來想教線上課的老師們,自己如何使用聲音,如何使用口令,這點就必須特別要去留意。
我也"簡單"列一下常見誤區,不妨檢查看看自己有沒有。
常見誤區:
自動導航
播錄音帶
單純模仿老師的口令
說話太快
太刻意的使用技巧
想講出心中想像的聲音而不是自己適合的聲音
心中沒有意識到所有學生的存在
無謂的贅字填補空檔
沒有注意學生的狀態
沒有意識到自己與學生的相對位置
沒有意識到自己身體的擺位
講話沒邏輯 前後不連貫
說話表達無法給出有共鳴的畫面
...等等
更進一步的說,我們的聲音跟講話方式,背後可能也藏有很多的秘密。
包含生長環境,價值觀,被默默建立的刻板印象等等。
雖然看起來是學習如何使用聲音,背後也是回到核心價值的探索。
畢竟在身心學的領域,動作(包含講話跟聲音)都是層層被建立起來的模組。
到底該怎麼做,其實不一定有完全標準的答案。
但我們必須有覺察力去觀察,進而根據自己的價值觀去作出行動。
雖然是一堂說話跟聲音應用課,其實也是一個自我探索發掘的過程。
這也不是一堂教你如何改變說話音調的課。
這當然不是要你學會字正腔圓的演講套路。
這堂課,其實也是透過聲音的學習自我探索的課。
我們先定義一下什麼是好聲音。
通過上課的梳理,我覺得好聲音要有三個關鍵要素。
1. 釐清意圖
2. 覺察情境
3. 使用適當的技巧
所以仔細看,其中前兩點都是內在的功課。
釐清意圖
這是最重要的,你今天為何站在講台前跟教室前方。你想傳達什麼,你扮演什麼角色,你想達成什麼目標,這必須要想清楚。
聽起來好像直覺,讓我來舉一個例子,也是常見的錯誤。
假設你今天是一個動作指導者,你的主要工作是自己做出完美動作,還是引導學生做出正確動作。
如果是後者,那你的專注應該更多的放在"如何讓學生做出正確動作"上面。
但常見的錯誤,就是老師自顧自的,邊示範,邊想展示完美的動作。
結果聲音出不來,或是指導語沒邏輯又破碎,最後學生其實都是看動作試著用本能模仿。
覺察情境
當你能夠真正釐清你的意圖,接著就要彈性的根據情境作調整。好的指導語,應該要像一個好的編劇一樣,
透過劇本,分鏡,各種聲音畫面,或演示,
讓觀眾(學生)清楚地知道你要講什麼故事,故事的銜接應該是如何。
總不能讓學生上個團課,結果好像在看懸疑片還是推理片(有的可能是鬼片?),根本不知道老師要講什麼。
所以要非常有意識地知道你面對的學生,跟你有著怎樣共通的畫面跟語言,你才知道你需要講到多細。
有人說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大概就有點像是這種概念。
一個好的練習就是把你上課會教的內容,寫成逐字稿,你就可以檢視(一開始可能要找別人幫你檢視),裡面邏輯破碎之處。
常常我們都會預設別人懂很多,然後自然省略掉很多不該省略的環節。
我個人建議是,要先能夠寫得夠細(但不是寫一堆廢話),才比較好刪減。
反過來看,邏輯本來就比較不緊密的,被點出破碎之處,通常都會卡住很久。
因為就像數學一樣,不會就是不會。錢,沒有就是沒有。
使用適當的技巧
最後,再來討論該使用什麼技巧。其實每個人的身體構造都不同,所以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聲音呈現。
所以我們並不是要模仿任何一個人的聲音,而是透過練習,讓自己本來的聲音最佳化。
其中呼吸跟身體的練習,跟聲音其實息息相關。
好的呼吸,代表不緊繃的身體。
好的頭頸位,代表好的發聲位置,同時也要注意身體的擺位。
再來,肢體語言。
要注意自己無意識的贅字或碎動,這些都是本能會出現的緊張逃避反應,這些都會影響我們的說話。
實體的眼神關注跟內在眼神關注,代表你心中有意識到全場同學或學生的存在,即使你不一定完全面朝他或看著他。
這點我就突然有點共鳴。
就像在教線上課的時候,我知道很多同學是看錄影課。
所以我心中也會記得,除了直播的同學,還有沒開鏡頭的同學,當然還有看重播的同學。
上課中也討論到,滿多老師從實體一對一,開始要轉換成團課,或甚至線上教學會遇到極大的困難。
其中的原因簡單來說,就是過度的依靠觸覺調整。
即使平常課程教得似乎還可以,但可能其中一半都是依靠運氣,或是直接的身體調整,"學生其實根本聽不懂你在講什麼"。
當然,這件事本身也不簡單就是。
需要學習。
如果未來想教線上課的老師們,自己如何使用聲音,如何使用口令,這點就必須特別要去留意。
我也"簡單"列一下常見誤區,不妨檢查看看自己有沒有。
常見誤區:
自動導航
播錄音帶
單純模仿老師的口令
說話太快
太刻意的使用技巧
想講出心中想像的聲音而不是自己適合的聲音
心中沒有意識到所有學生的存在
無謂的贅字填補空檔
沒有注意學生的狀態
沒有意識到自己與學生的相對位置
沒有意識到自己身體的擺位
講話沒邏輯 前後不連貫
說話表達無法給出有共鳴的畫面
...等等
由內而外的旅程
所以總和來說,覺察跟意圖,可能比技巧技術更重要。更進一步的說,我們的聲音跟講話方式,背後可能也藏有很多的秘密。
包含生長環境,價值觀,被默默建立的刻板印象等等。
雖然看起來是學習如何使用聲音,背後也是回到核心價值的探索。
畢竟在身心學的領域,動作(包含講話跟聲音)都是層層被建立起來的模組。
到底該怎麼做,其實不一定有完全標準的答案。
但我們必須有覺察力去觀察,進而根據自己的價值觀去作出行動。
雖然是一堂說話跟聲音應用課,其實也是一個自我探索發掘的過程。
真正了解自己是誰,核心價值是什麼,才能講出最發自內心最自在的好聲音阿。
~ Moving freely is Living freely ~
願我們都能透過動作,身心相連,找到內在的自由。
更多即時資訊跟互動也歡迎追蹤:
IG Aken Yoga 阿肯師的瑜伽隨記
粉專 Aken Yoga 阿肯師的瑜伽隨記
0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