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疼痛不是敵人:用瑜伽與身心學技巧,找回你與身體的和解之路
2025 May 10 瑜伽練習與教學 教學隨記
你是否也曾經受過長期的肩膀痠痛、下背不適、腳底刺痛,甚至是無形的「心痛」所困擾?
你努力找答案,卻往往只是換來短暫緩解?其實——我們需要的不只是治療,而是「重新理解疼痛」。
疼痛可說是困擾大部分人的問題,頭痛,下背痛,肩膀痛,腳痛,甚至心痛。
而缺乏對疼痛正確的認知,也常常會讓我們被其糾纏而不得解脫。
---
🧠 疼痛到底是怎麼產生的?
首先我們要知道,疼痛並不是一件壞事,疼痛是我們身體的警報器。像你不小心被刀割到,在你真的血流如注到昏倒前,你應該早就被疼痛提醒進而處理好傷口了。
之前也在其他的疼痛科學文章看過,裡面說:
疼痛是大腦的輸出,而不完全是身體的輸入。
再說更仔細一點,我們的身體有非常多的感覺受器,其中一個是 Nociceptor 傷害覺受器。
當身體結構受到破壞了,它負責被動的接收以及傳遞資訊給大腦,
而訊號經過大腦的處理解讀,決定要送出疼痛或不疼痛的訊號。
所以疼痛除了牽涉到局部組織的破壞與否,也別忘了神經系統跟大腦的作用。
比較特殊的情況:
假如今天你被獅子追,跑到一半踢到石頭流血,這時候為了逃命大腦大概不會讓你感覺痛;
相對的有時候所謂的幻肢痛,可能就不是實際那個位子的問題。
---
🩺 常見疼痛可以分三種
1. 傷害性疼痛 Nociceptive pain
就是真的結構受到傷害產生的疼痛,包含肌肉過度緊繃。
2. 神經可塑性疼痛 Neuroplastic pain
通常是因為長期慢性疼痛,造成神經過度敏感而一直容易被誘發出疼痛的感覺。
3. 神經病變疼痛 Neuropathic pain
就是神經真正受到破壞或是一些疾病的影響,到這裡通常需要專業的醫生來評估治療了。
而除了第三個,其實前兩個是我們相對比較有辦法透過身心學的練習去改善的。
慢性疼痛是複雜的問題。
除了身體使用方式不恰當造成不良代償會產生疼痛,
我們的心情、壓力、情緒等等也都會有很深的影響。
---
書中整理了一些近代身心學的流派,包含大家熟悉的亞歷山大技巧、費登奎斯、漢納等等,
裡面的心法簡單統整如下:
- 利用頭、頸、骨盆相對位置的改變來調整姿勢跟功能
- 增加自身的覺察跟對控制力的專注
- 以最有效率跟最省力的方式活動
- 留意身體與重力的關係
- 了解神經與肌肉的連結關係
延伸閱讀:三大身心學派與瑜伽的連結
如果讓我再進一步翻譯,就是:
回到矢狀面穩定,身體保持延展,
在有意識跟良好本體感覺的狀況下,以最自然有效率的方式做練習跟動作。
甚至也有瑜伽老師說過瑜伽的順位,就是找尋身體跟重力最好作用的關係。
所以正確的瑜伽練習,其實本身就是一個療癒的過程。
透過穩定的呼吸跟穩定的動作轉換跟停留,
除了重新活化身體的肌肉骨骼神經系統、安定情緒,
也重新建立好的覺知,就是本體感覺。
除此之外,靜坐跟正念冥想對大腦跟情緒也是很好的調頻。
正確的瑜伽練習,絕對不是一定要把身體折成麻花捲,或被老師折成麻花捲。
而特別針對長期的慢性疼痛,我們更要強調主動的參與。
因為我們要改變的是神經肌肉的連結。
所以單純只有伸展、按摩、整骨,甚至吃止痛藥,效果都不會最好。
實務經驗上我也確實透過引導主動的練習,綜合呼吸、動作練習、瑜伽等等方式,
幫助學生擺脫長期的肩膀痛、下背痛、腳痛。
---
💡 我們可以怎麼做呢?整理如下:
✅ 如何應用瑜伽和身心學技巧來面對疼痛
1. 穩定的呼吸疼痛有時像雜訊,呼吸就像一條線,把你從腦袋的雜音拉回身體。
當我們願意專心地一吸一吐,不只是讓副交感神經啟動、肌肉放鬆,
更重要的是——你開始對自己有主控感。
2. 身體覺察力的提升
很多人練瑜伽想要「做對」,但真正的療癒,是你知道自己現在正在做什麼。
無論是費登奎斯還是亞歷山大技巧,核心都在「覺察」。
慢慢練,慢慢聽身體的聲音,你會發現疼痛不是來找你麻煩,而是來提醒你:哪裡失去了協調。
3. 姿勢與排列調整
我不追求絕對標準姿勢,但我在乎學生「有沒有有效率地穩定站著」。
調整頭、頸、骨盆的相對位置,不只是讓你看起來比較挺,
更能幫你把不必要的代償拿掉。
少了一點緊繃,就多一點空間讓神經、筋膜、情緒都流動。
4. 強化核心穩定性
這點我也常說:先有穩定,才有動作。
穩定核心,不是只練腹肌,是要讓你的軀幹在動與不動之間都能給你支持。
尤其對下背痛、骨盆問題,核心穩不穩,差很多。
5. 降低壓力與情緒干擾
冥想、靜心、專注練習,不只是「變得比較平靜」這麼簡單。
你的焦慮、緊張、未完成的情緒,會像一層層沙子卡在神經與動作之間。
放鬆不是懶散,而是有選擇地不讓情緒綁架你對身體的感覺。
6. 選擇適當的動起來
慢性疼痛最怕的不是運動,而是「怕動」。
瑜伽提供的是一種可以輕輕動起來又不會惡化疼痛的方式,
讓肌肉與關節重新建立關係。
記住一件事:你需要的不是完全靜止,而是溫和地找回力量與彈性。
7. 建立自我調節能力
真正長久有效的練習,不是你每週上幾堂課,
而是你願不願意每一天多觀察自己一點點。
學會傾聽、調整、照顧,當疼痛升高時知道該放慢,該休息,該切換。
這是每個人都該擁有的內建導航系統。
你會發現,這些方法不是什麼高深技法,
而是你願不願意把每天的練習,當作是一種對自己的照顧與重新連線。
這也是瑜伽的練習。
---
💬 與疼痛有更好共處的關係
疼痛不一定會立刻消失,但你跟身體的關係會變得不一樣。
我們不是在「對抗疼痛」,而是在學習怎麼更聰明地活在身體裡。
— _from Yoga Journal by Gerda Alexander_「從各個層面上來說,最好是幫助人們用自己的雙腳站起來。
重要的是,在治療中不要給予和做出超越必要的事情,
以便讓他們可以依靠自己。
並非我是厲害的大師,所以我為你提供幫助;
相反的,我可以向你說明我的工作方式,好讓你也能夠繼續自我發現。」
Tom Myers 也提到筋膜相關的處理跟練習,其實對慢性疼痛是有幫助的,
包含重新調整身體的張力,以及更重要,感覺的認知。
疼痛是個麻煩的問題,
但如果我們能對它有更正確的認知,尋求專業幫助,
加上自己積極參與改變的過程,
相信都能夠與疼痛有更好共處的關係。
— _from Man’s Supreme Inheritance by F. Matthias Alexander_「人類進步的重大階段是,
他從潛意識轉變為有意識地控制自己的意志跟身體。」
~ Moving freely is Living freely ~
願我們都能透過動作,身心相連,找到內在的自由。
更多即時資訊跟互動也歡迎追蹤:
IG Aken Yoga 阿肯師的瑜伽隨記
粉專 Aken Yoga 阿肯師的瑜伽隨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