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瑜伽排序的藝術與科學:深度解析與應用指南
2025 Sep 13 瑜伽練習與教學 解剖學與動作的藝術
課程排序,可說是瑜伽老師最重要的技能之一。
但一般的200小時師資大概沾到邊,或只是給你一個模組跟概念,更深入的都要到研習或300小時才會教,這就是目前的現實。
當然,如果你教得很順利,也覺得大概一兩套就夠了,那也是很好的事,也不一定要再學其它的排序邏輯。
不管你會不會或好不好,你要教課,就是需要排出一堂課的時間。
通常那個模式會跟你的師資教的非常類似,甚至連口令都一模一樣,但久而久之可能開始覺得已經沒招了,或是為什麼這樣教好像學生進步卡關,或自己課幸運開始多了,每次想到要排序就會焦慮。
所以回到主題,排序需要有架構嗎?要的。
起承轉合,這個不用人教應該也都說得出來,但魔鬼藏在細節裡。
就像編曲,寫文章,有的作品看似隨性或天外飛來一筆,其實背後依然有架構有底蘊。
底蘊靠自己的持續累積,而好的架構可以幫助你事半功倍。
就像有足夠的材料跟好的食譜,就能煮出一道道的好菜。
關於排序的架構,我把主架構的全息圖分享給大家。
簡單重點:
1 搞清楚目的跟學生族群
2 如何開始,如何收尾
3 主架構要用何種模組
4 體位法的族譜跟相對關係
5 可考慮的變化
6 修正檢討

基本上它就是一個完整的思考模式,當你會這樣思考或學會了,你已經有一個系統,剩下的功課就是讓它慢慢壯大。
再進一步的討論。
對我來說,瑜伽教學從來不只是「體位法的展示與指導」,而是一門需要精心編排的藝術。
老師在課堂上,不只是帶大家做動作,更是在引導學生一步步探索身心的連結。
在所有的教學技巧裡,課程排序(Yoga Sequencing)無疑是瑜伽老師的核心能力之一,因為它會直接決定學生的學習體驗與成果。
接下來我們可以更深入地探討:
為什麼排序這麼重要?它的核心架構是什麼?有哪些具體要素要掌握?
以及,身為老師,我們如何持續提升自己。
但之前提過,現實是大部分的 200 小時師資班,只能提供排序的「基礎概念」。如果想要掌握更深入的技巧,一定要靠後續的學習。
我也常遇到學生遇到以下困境,像是:
- 覺得課程內容不足,不知道怎麼把 60 分鐘或 90 分鐘填滿。
- 學生的進步不如預期,懷疑是不是自己排序有問題。
- 教課多了之後,每一次排課反而更焦慮,擔心重複、擔心沒新意。
這些困境其實很常見,也凸顯了一件事:排序能力不是一次學好就夠,而是需要持續發展,並且建立起屬於自己的排課系統。
就像前面講過的,用「起承轉合」來思考,因為它既簡單又實用,能讓整堂課流暢又有邏輯。
每一段都是環環相扣,要知道每一段的重點到底是什麼。
而老師的底蘊,來自持續學習與實踐;而架構,就像一個框架,能讓我們在教學上 事半功倍,提升學生的體驗。
設計一個完整的瑜伽序列,不能只靠直覺,需要系統化思考。這裡有幾個我認為很重要的要素:
1. 課程目的與學生族群
- 老師要先弄清楚:這堂課要給誰?是初學者、進階者,還是有特定需求的學生?
- 像我自己就會記錄我教過的學生類型和課程類型,這樣設計時就更有依據。
2. 開場與收尾
- 課程一開始,要能溫和引導學生進入狀態。
- 結尾則要讓他們有足夠的時間去整合與安定,才算真正完成。
3. 主要模組
- 排序的骨幹來自「模組」。老師應該清楚自己最常用的模組,也要檢視自己幾乎沒碰過的模組。
- 這裡包含了 創造自己的拜日式,或設計 經典串連(5–10 個動作),來支撐主要流程。
4. 體位法的族譜與相對關係
- 老師要理解動作之間的關聯性:哪些是預備,哪些是主動作,哪些是銜接。
- 例如:怎麼拆解單腿鴿王或 Pincha;觀察烏鴉式或鴿式在不同空間位置的變化;甚至練習 橫劈的垂直與水平整合。
5. 變化、修正與檢討
- 一個好的排序系統,必須能 靈活調整。
- 這包含:分析並進化自己的序列、修改別人的序列,甚至創造一個全新的序列。
- 排序不是死的,它要隨著你的教學經驗而不斷壯大。
- 世界上真的有「最好的」序列嗎?
- 邏輯性與創意會不會衝突?
- 怎麼評估一個動作的好壞?
- 怎麼判斷一個排序的優劣?
- 排序之外,還有什麼同樣重要?
這些問題沒有絕對答案,但它們會幫助我們持續檢視自己的教學,並發展出更有深度的觀點。
上過課的同學可以試著回答看看,或是看看自己的想法有沒有改變。
教學中的核心觀念與策略
這裡也要提醒,老師不是「動作的傳聲筒」,而是學生的引導者。排序的意義,不在於把動作排滿,而是要賦予動作和課程意義,這樣學生才能真正被帶動起來。像是:
- 在規劃時,要懂得取捨,聚焦最重要的內容,不要過度複雜化。
- 運用垂直與水平的整合,讓課程更具系統性。
- 更完整的規劃:例如設計四堂系列課程,或一個三小時工作坊,讓內容更加圓滿。
- 創意與成長是驅動力,但「剛好的創意」才是最可貴的。它能讓課程吸引人,卻不會過度分散學生注意力。
- 寫下自己上過的研習,從講義或筆記中整理出啟發。
- 記錄自己教過的學生與課程類型,觀察不同族群的學習模式。
- 釐清自己教學的主要範圍,並設定未來想發展的方向。
- 反思自己最重視的教學價值觀,再檢視目前的模式是否一致。
- 思考還需要補強的地方,承認不足,才有成長空間。
這些檢視不是一次性的,而是要不斷循環,幫助我們更清楚地看見自己,並持續前進。
總結來說,瑜伽課程排序不是簡單的「動作組合」。它是一整套結合教學理念、觀念傳遞、體位法知識與創意整合,甚至有啟發性療癒性的系統知識。
當我們能深入理解排序的重要性,掌握架構要素,並且持續自我反思與學習,就能在每一次的課堂上給學生更安全、更有效、更有啟發性 的體驗。
這不只是專業成長的展現,更是我們對瑜伽教學最好的貢獻。
如果對以上內容有興趣,想學習更完整的內容,歡迎參考這堂課。
強烈推薦必修課:瑜伽排序完全解析
但一般的200小時師資大概沾到邊,或只是給你一個模組跟概念,更深入的都要到研習或300小時才會教,這就是目前的現實。
當然,如果你教得很順利,也覺得大概一兩套就夠了,那也是很好的事,也不一定要再學其它的排序邏輯。
不管你會不會或好不好,你要教課,就是需要排出一堂課的時間。
通常那個模式會跟你的師資教的非常類似,甚至連口令都一模一樣,但久而久之可能開始覺得已經沒招了,或是為什麼這樣教好像學生進步卡關,或自己課幸運開始多了,每次想到要排序就會焦慮。
所以回到主題,排序需要有架構嗎?要的。
起承轉合,這個不用人教應該也都說得出來,但魔鬼藏在細節裡。
就像編曲,寫文章,有的作品看似隨性或天外飛來一筆,其實背後依然有架構有底蘊。
底蘊靠自己的持續累積,而好的架構可以幫助你事半功倍。
就像有足夠的材料跟好的食譜,就能煮出一道道的好菜。
關於排序的架構,我把主架構的全息圖分享給大家。
簡單重點:
1 搞清楚目的跟學生族群
2 如何開始,如何收尾
3 主架構要用何種模組
4 體位法的族譜跟相對關係
5 可考慮的變化
6 修正檢討

基本上它就是一個完整的思考模式,當你會這樣思考或學會了,你已經有一個系統,剩下的功課就是讓它慢慢壯大。
再進一步的討論。
對我來說,瑜伽教學從來不只是「體位法的展示與指導」,而是一門需要精心編排的藝術。
老師在課堂上,不只是帶大家做動作,更是在引導學生一步步探索身心的連結。
在所有的教學技巧裡,課程排序(Yoga Sequencing)無疑是瑜伽老師的核心能力之一,因為它會直接決定學生的學習體驗與成果。
接下來我們可以更深入地探討:
為什麼排序這麼重要?它的核心架構是什麼?有哪些具體要素要掌握?
以及,身為老師,我們如何持續提升自己。
瑜伽課程排序的必要性與挑戰
排序是瑜伽老師的關鍵技能,一點也不誇張。一個用心設計的序列,可以讓學生安全、循序漸進地探索體位法,並且真正達成課程目標。但之前提過,現實是大部分的 200 小時師資班,只能提供排序的「基礎概念」。如果想要掌握更深入的技巧,一定要靠後續的學習。
我也常遇到學生遇到以下困境,像是:
- 覺得課程內容不足,不知道怎麼把 60 分鐘或 90 分鐘填滿。
- 學生的進步不如預期,懷疑是不是自己排序有問題。
- 教課多了之後,每一次排課反而更焦慮,擔心重複、擔心沒新意。
這些困境其實很常見,也凸顯了一件事:排序能力不是一次學好就夠,而是需要持續發展,並且建立起屬於自己的排課系統。
排序的核心架構:起承轉合的智慧
想要把課排得好,首先一定要有清楚的架構。這能幫助我們更有效率地組織內容。就像前面講過的,用「起承轉合」來思考,因為它既簡單又實用,能讓整堂課流暢又有邏輯。
每一段都是環環相扣,要知道每一段的重點到底是什麼。
而老師的底蘊,來自持續學習與實踐;而架構,就像一個框架,能讓我們在教學上 事半功倍,提升學生的體驗。
排序架構的具體要素:構築完整的思考模式
設計一個完整的瑜伽序列,不能只靠直覺,需要系統化思考。這裡有幾個我認為很重要的要素:
1. 課程目的與學生族群
- 老師要先弄清楚:這堂課要給誰?是初學者、進階者,還是有特定需求的學生?
- 像我自己就會記錄我教過的學生類型和課程類型,這樣設計時就更有依據。
2. 開場與收尾
- 課程一開始,要能溫和引導學生進入狀態。
- 結尾則要讓他們有足夠的時間去整合與安定,才算真正完成。
3. 主要模組
- 排序的骨幹來自「模組」。老師應該清楚自己最常用的模組,也要檢視自己幾乎沒碰過的模組。
- 這裡包含了 創造自己的拜日式,或設計 經典串連(5–10 個動作),來支撐主要流程。
4. 體位法的族譜與相對關係
- 老師要理解動作之間的關聯性:哪些是預備,哪些是主動作,哪些是銜接。
- 例如:怎麼拆解單腿鴿王或 Pincha;觀察烏鴉式或鴿式在不同空間位置的變化;甚至練習 橫劈的垂直與水平整合。
5. 變化、修正與檢討
- 一個好的排序系統,必須能 靈活調整。
- 這包含:分析並進化自己的序列、修改別人的序列,甚至創造一個全新的序列。
- 排序不是死的,它要隨著你的教學經驗而不斷壯大。
排序的提問與深度思考
技術之外,更重要的是思維。我常提醒自己,也會問過學生以下問題:- 世界上真的有「最好的」序列嗎?
- 邏輯性與創意會不會衝突?
- 怎麼評估一個動作的好壞?
- 怎麼判斷一個排序的優劣?
- 排序之外,還有什麼同樣重要?
這些問題沒有絕對答案,但它們會幫助我們持續檢視自己的教學,並發展出更有深度的觀點。
上過課的同學可以試著回答看看,或是看看自己的想法有沒有改變。
教學中的核心觀念與策略
這裡也要提醒,老師不是「動作的傳聲筒」,而是學生的引導者。排序的意義,不在於把動作排滿,而是要賦予動作和課程意義,這樣學生才能真正被帶動起來。像是:
- 在規劃時,要懂得取捨,聚焦最重要的內容,不要過度複雜化。
- 運用垂直與水平的整合,讓課程更具系統性。
- 更完整的規劃:例如設計四堂系列課程,或一個三小時工作坊,讓內容更加圓滿。
- 創意與成長是驅動力,但「剛好的創意」才是最可貴的。它能讓課程吸引人,卻不會過度分散學生注意力。
老師的自我評估與發展
最後,要不斷提升排序能力,老師必須養成自我檢視的習慣:- 寫下自己上過的研習,從講義或筆記中整理出啟發。
- 記錄自己教過的學生與課程類型,觀察不同族群的學習模式。
- 釐清自己教學的主要範圍,並設定未來想發展的方向。
- 反思自己最重視的教學價值觀,再檢視目前的模式是否一致。
- 思考還需要補強的地方,承認不足,才有成長空間。
這些檢視不是一次性的,而是要不斷循環,幫助我們更清楚地看見自己,並持續前進。
總結
總結來說,瑜伽課程排序不是簡單的「動作組合」。它是一整套結合教學理念、觀念傳遞、體位法知識與創意整合,甚至有啟發性療癒性的系統知識。
當我們能深入理解排序的重要性,掌握架構要素,並且持續自我反思與學習,就能在每一次的課堂上給學生更安全、更有效、更有啟發性 的體驗。
這不只是專業成長的展現,更是我們對瑜伽教學最好的貢獻。
如果對以上內容有興趣,想學習更完整的內容,歡迎參考這堂課。
強烈推薦必修課:瑜伽排序完全解析
~ Moving freely is Living freely ~
願我們都能透過動作,身心相連,找到內在的自由。
更多即時資訊跟互動也歡迎追蹤:
IG Aken Yoga 阿肯師的瑜伽隨記
粉專 Aken Yoga 阿肯師的瑜伽隨記
0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