髖關節太緊?你需要的可能不只是伸展。
2024 Oct 28 動作的藝術 解剖學與練習
前言
髖關節太緊?你需要的可能不只是伸展。因為:
第一,每個人的骨骼架構不一樣。
可以參考之前寫過的這篇:瑜珈開髖前必須了解的髖解剖學
第二,身體其實需要的是先有穩定健康的髖關節,在這前提我們再做正確的伸展,才會是最有效率的方法。這就是這篇要討論的重點。
髖的穩定與靈活
人是雙腳走路的動物,髖關節是人體最大的球窩關節,同時肩負穩定承重以及活動的功能。在瑜伽的練習中,開髖一直是重要的主題,同時在訓練端,各式各樣的臀肌工作坊也一直是大熱門,但背後的意義就是代表髖真的很重要。
肌肉思維 vs 動作控制思維
就肌動學的角度來說,肌肉收縮,透過力矩產生動作,所以不管是要簡易的抑制伸展還是啟動,基本上掌握正確的肌動學就可以做到。
但真的這麼簡單嗎?當然不只。
任何動作的產生,都是一個系統性的結果,簡單的說需要從大腦,神經,肌肉三者不斷的協調合作,才是我們看到的動作。
其中一環出問題了,動作就有可能出問題,所以單純肌肉層面的處理可能不是最有效的。
動作,是外界的回饋加上大腦認知,透過肌肉產生的結果。
這是我這幾年的學習跟教學,領悟出來的一個道理。
所以不管是在ID,DNS,PRI, NKT,FRC這些大家熟悉或聽過的系統,或是瑜伽,看起來在處理肌肉跟動作,其實都是在處理大腦跟神經。
例如骨盆前傾,你可能想到是要處理髂肌,股直肌,但往上一層,是否要處理一下核心,因為好的核心才能產生穩定的關節中心化,甚至往上你要處理的是大腦的認知。
所以這就是細節所在,一樣的問題,你可以用動作伸展髖屈肌,你可以用動作練習核心,你可以用動作再教育大腦神經,看起來都是動作,但處理層次不同,效果當然不同,所以才會有那種有些人處理1堂課的問題,有些人10分鐘就解決還加聊天。
所以通常當髖關節失穩,身體的保護機制除了代償以外,就是選擇讓關節更"穩定"來降低傷害,這時候單純處理活動度問題,可能不會有好的結果。
反過來,如果能夠透過好的穩定策略,從大腦認知的角度切入,讓大腦認可,達到正確的關節中心化,這時候有了穩定度,才能夠釋放活動度的空間,在這基礎上再慢慢透過練習,就能夠安全又健康的打開活動度,同時有了良好的穩定度或關節位置,在訓練上也能夠讓肌肉各司其職,這時候你學的肌動學才是真的。
他山之石可以攻錯
而從不同的練習方法,也可以找到一些重要的觀念或元素互補。
- 重訓
重訓的深蹲,分腿蹲跟硬舉算是髖的基本動作,因為有負重,所以練習過程中特別會強調核心的位置,第一,避免受傷,第二,更好或更正確的發力效率。
所以從重訓的觀念來說,先找到穩定,再尋求力量或活動度才是好的順序。
- 瑜伽
瑜伽相對上對核心比較沒有特別著墨,或是說瑜伽的核心是Bandha鎖印,但一種鎖印都是各自表述,到底有沒有效就持保留態度,it depends。
但是在活動度相關的練習,其實在瑜伽早有非常多的經驗,只要正確選擇,都會是很好的工具。
例如好像有一陣子流行過"世界上最好的伸展",我相信練習瑜伽的同學一定不陌生,阿就是扭轉側角式阿,那練瑜伽的可能每個禮拜都在世界上最好的伸展。
另外像鴿式伸展,一講鴿式伸展即使沒上過瑜伽課也知道那是什麼。
所以其實針對活動度的練習,瑜伽本身有相當豐富的動作庫,但重點是如何選擇出正確的動作,以及更重要的是,知道如何調整順位跟用力模式。
總結
所以重新回到一開始的主題,髖關節的穩定與靈活。
就實務經驗來說,其實很多時候的髖關節問題,包含不時出現的疼痛不適,或緊繃,無效訓練,很有可能本身是穩定度的問題,所以可能越伸展越緊繃,越練越代償。
反過來,如果了解髖關節的運作機制,透過評估找出失穩的原因,當然可以透過活動度的練習來暫時調整訊號,但還是記得要回到訓練,最後找回正確的相對位置。當有了足夠的穩定度,很多時候活動度自然會出來,或這時候可以針對個人的需求再往上加強,不管是在活動度或是力量。
先有良好的穩定,才有良好的靈活與力量。
如何判斷髖是穩定的
就實務經驗來說,其實很多時候的髖關節問題,包含不時出現的疼痛不適,或緊繃,無效訓練,排除結構性的影響或傷病史,很有可能本身是穩定度的問題,所以可能越伸展越緊繃,越練越代償。所以需要考慮的不單純只是一個關節,而是整個系統。
要啟動也不只是肌肉,而是整體的動作連結,甚至改變大腦對穩定的定義。
而要講髖穩定,不如講骨盆穩定,因為骨盆就是下肢的核心。
那如何判斷骨盆是否穩定?
化繁為簡,可以拆為三平面的評估。
1. 矢狀面
不只是穩定的能力,也可包含肋骨腰椎骨盆的協調動作,無法做好隱含核心控制可能有問題。
2. 額狀面
大部分的移動,都是兩側交替,能夠把重量放心的交到一邊就是重要的能力。即使只做前後的矢狀面動作,額狀面的控制穩定依然很重要。
3. 水平面
除了髖本身的旋轉,也別忘了與肋骨的相對關係,如果骨盆已經相對旋轉,這時候直接處理髖的內外轉不一定會有最好的效果。
當然可以做非常複雜跟完整的評估,但有時候評估就是訓練,訓練就是評估,如果可以快速評估全面訓練,透過最基本動作來重新調整骨盆的位置,讓髖關節回到好的中心化,就是第一層的自由。
髖關節訓練的思維
上一段講到簡易評估的概念。複習一下,可以拆為三平面的評估,也涵蓋肋骨跟骨盆的相對關係。
包含:
1. 矢狀面
2. 額狀面
3. 水平面
上次也有講,有時候評估就是訓練,訓練就是評估,如果可以快速評估全面訓練,透過最基本動作來重新調整骨盆的位置,讓髖關節回到好的中心化,就是第一層的自由。
例如矢狀面的失衡,無論是髖屈肌過緊或髖伸肌過緊,也別忘了考慮骨盆的位子影響,所以除了考慮髖關節以下,也要考慮髖關節以上,從簡單脊椎骨盆的動作可以判斷是否也有核心控制不佳的現象發生,這時候可以採用呼吸策略,或是核心訓練策略,或是骨盆動作的控制等等。
在額狀面可以注意的是重心轉移的能力,例如單腳支撐時的髖關節中心化,或是退階到弓箭步,弓箭步本身就是一個非常細膩又有價值的訓練動作,有好的弓箭步也等於有好的髖關節穩定能力甚至雙邊承重能力,或是反過來說,雙邊動作的失能可能要回到單邊動作調整。
水平面可以思考的,除了抗旋轉,還有旋轉。
髖的內外轉出問題,不一定就是趕快要放鬆外轉肌放鬆內轉肌,如果骨盆位子不是很好,那就等於在歪斜的地基上強迫增加歪斜,反過來檢查跟訓練軀幹的旋轉能力可能比較洽當,所以有時候訓練旋轉,並不一定是要加強旋轉,它也代表著能夠穩定或自由轉移的能力。
簡單整理,如果一個面挑一個動作,可以怎麼挑呢?
例如隨便舉例:
貓牛式(當然也可以練baby呼吸系列)
弓箭步系列
扭轉弓箭步(瑜伽的扭轉側角式/世界上最好的伸展)或瑜伽不同的扭轉
他們可以是訓練,也可以是評估。
可以訓練的動作其實非常多,但說到底我們需要很多或很華麗的動作嗎?其實並不需要。
貓牛式,弓箭步,扭轉側角式,樣子看起來都很簡單,但真正的精華之處反而是要根據需求,做出非標準化的調整以達到練習的目的,這才是價值所在。
這才是訓練就是評估,評估就是訓練。
關於髖評估訓練的延伸思維
在這一篇文章中,我們一起探討了如何判斷髖是否穩定以及應對的策略,再來進階到活動度的練習方法,其實所有動作都有肌肉神經大腦的參與,但如何讓它們有效產生改變,才是要持續學習的重點。
- 觀念與思路
你的想像力就是你的天花板。
這不是要你天馬行空亂想,而是當你遇到一個問題要解決的時候,你的背景知識或經驗決定了你會怎麼開始想。
舉例,如果腳踝卡卡,最直觀的就是用各種方法放鬆周邊肌肉。
如果盤腿或鴿式膝蓋會痛,當然可以檢查一下膝蓋附近肌肉的狀況。太緊的放鬆,然後訓練一下。
這些都是合理的懷疑路徑。
但疼痛或活動度有問題的部位不一定是問題的根源。
左膝疼痛,很有可能是左髖不穩定造成的。
左膝疼痛,也很有可能是右髖不穩定造成左膝使用過度造成。
右髖外轉不足,也不一定一直練外轉就對了。
甚至更有可能核心或關節的相對位子就出了問題。
所以如果有更全面的視野,當一條路卡關了,也才有機會思考是否有其他可能。
假設發現狀況有被處理,但依然沒有好轉的跡象,也許要考慮是否找錯真正兇手,或甚至更根本的有結構上的問題,這就需要找醫療人員協助,這也是視野的一部分。
- 評估與訓練
評估出可能的問題後,接續的就是訓練。
今天假設評估出來A肌肉要放鬆,B肌肉要訓練,問題來了,你要怎麼鬆怎麼練。
被動放鬆,主動伸展,主動訓練都是方法,選擇一個對當下學生最好的方式或組合才是真功夫,甚至到進退階的調整。
而在過程中發生的預期外動作或說代償,對我們來說就是新的訊息,這也是評估的一部份。畢竟我們所謂的控制力就是要讓想動的動,不想動的不要動,這些都需要身心腦的合作。
而訓練的目的,最終是要改變認知產生適應,對動作的了解,對動作該產生正確的感覺回饋,能夠了解自己動作執行的狀況都是重要的。
像是有些動作其實在團課都有教大家做,原則也是都有講,但因為是團課,而且原本該堂就有排定的進度,所以不一定能做到最完美的狀態。
但同樣的動作,在有時間深度討論下,同學就表示有完全不一樣的感受。
這也是合理,所以即使是看似簡單的動作,我想第一重要,了解背後原理,第二,執行的細膩程度到底可以到哪裡,決定了最終的成效。
就像你不會看看 Youtube 就覺得壺鈴擺盪就那樣,裡面其實有非常多的細節。同理,趴姿呼吸,弓箭步,橋式,這些看似簡單到不行誰不會做的動作,一樣有非常多的細節跟調整的方向。
所以好的訓練本身就是評估,好的評估本身也可以是訓練。
而一個好的訓練,可能可以引導你解決很多你本來都沒想到的問題。
- 應用與創造
我們每個人的學習跟教學,也都是不斷的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跟融合自己的經驗而成的結果。
除了學技能,別忘了要一直思考跟驗證這樣做的原因。
學習原理一般來說是辛苦的,也會有點燒腦或是觀念的碰撞,一開始需要透過簡單的動作去演練,但別忘了這不是終點,畢竟給what to do容易,但要了解why是什麼,最終可以在合理範圍再去延伸或整合進自己的工具箱裡,這才是真正的學到跟成長的概念。
學一招你就只會一招,學會一招以及它背後的概念,你就可以延伸出很多招。
看到這邊,如果你對我在平常團課或一對一如何安排髖的訓練,可以參考以下課程。
開髖基礎1 (大家都適合)
開髖基礎2 (瑜伽練習者或有排序需求的老師適合)
想 Donate 支持與回饋我,也非常歡迎。
Donate傳送門
~ Moving freely is Living freely ~
願我們都能透過動作,身心相連,找到內在的自由。